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美食推荐 美食推荐

通脉汤方剂_通脉汤功效与处方

tamoadmin 2024-09-21 人已围观

简介1.复方丹参片与降脂通脉能同用服吗2.通脉四逆汤简介3.小腿骨折后形成的血栓怎么治疗4.下肢静脉曲张有什么中药方剂可以治疗啊?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介中医治法[治法]益气养阴为先,视标本缓急,灵活论治。[用药]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味,玉液汤、玉泉丸、降糖甲片等。[主方]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味:生黄芪,黄精,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葛根,花粉,山药,山萸肉。中药处方(1)玉泉丸加减[主治]本方以花

1.复方丹参片与降脂通脉能同用服吗

2.通脉四逆汤简介

3.小腿骨折后形成的血栓怎么治疗

4.下肢静脉曲张有什么中药方剂可以治疗啊?

5.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介

通脉汤方剂_通脉汤功效与处方

中医治法

[治法]益气养阴为先,视标本缓急,灵活论治。

[用药]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味,玉液汤、玉泉丸、降糖甲片等。

[主方]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味:生黄芪,黄精,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生地,玄参,葛根,花粉,山药,山萸肉。

中药处方

(1)玉泉丸加减

[主治]本方以花粉、葛根、麦冬、乌梅、生地、五味子养阴生津,以人参、黄芪、黄精、茯苓补益元气,共成益气养阴之效。玉泉丸为治消渴名方,虽有成药,仍须掌握以气虚、饮食转少为应用指征。

[处方]天花粉45克,人参30克,生黄芪30克,茯苓30克,葛根45克,麦冬30克,乌梅肉30克,沙参30克,黄精30克,生地30克,五味子30克。

[用法]炼蜜为丸,每丸10克,日服三次,每次1~2丸。或以牛乳、羊乳易蜜为丸。

(2)元参汤加减

[主治]用于糖尿病气阴两虚兼有血瘀者。

[处方]苍术、元参、生黄芪、山药、生地、熟地、党参、麦冬、五味子、五倍子、生龙骨(生牡蛎代)、茯苓。

[用法]水煎服。日服1剂。

(3)降糖炼蜜丸

[主治]适宜于老年体弱、热证不甚明显、气阴两虚的患者。

[处方]生地120克,天冬、红参各60克,首乌180克,胎盘1具或河车粉60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早晚各服1丸,缓补其本,久服可获良效。

(4)生脉散

[主治]适用于气阴两虚所致口渴咽干、乏力多汗之糖尿病患者。

[处方]人参6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

[用法]1剂煎3次,1天服完。

(5)益气养阴调中汤

[主治]益气养阴调中。主治糖尿病肾病。

[处方]红参10克,黄精30克,龟板胶20克,葛根30克,白术20克,茯苓30克,山药30克,猪苓20克,泽泻30克,半夏15克,陈皮20克,砂仁10克,丹参30克,黄连10克等。

[用法]水煎,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平均每人服药2~4个疗程。

(6)益气育阴通淋汤

[主治]Ⅱ型糖尿病合并泌尿系感染。

[处方]黄芪30克,生地黄、怀牛膝、茯苓、车前子各15克,黄柏、泽泻、山萸肉、猪苓各12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7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4个疗程。

(7)八珍汤

[主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气血双亏,目失所荣)。

[处方]党参12克,白术10克,甘草6克,当归12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熟地10克,黄芪15克,陈皮6克,谷精草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3周为1个疗程。

(8)补肾活血方

[主治]老年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处方]何首乌15克,黄精15克,石斛10克,*羊藿10克,葛根10克,赤芍10克,川牛膝10克,三七粉2克(冲)。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

(9)驻景丸

[主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肝肾不足,水亏目睹)。

[处方]菟丝子12克,楮实子12克,茺蔚子12克,枸杞子10克,车前子12克(包),生、熟地各10克,山萸肉6克,制首乌15克,三七粉6克(分冲),五味子4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3周为1个疗程。

(10)糖眼明

[主治]糖尿病性眼底出血。

[处方]黄芪、生地、玄参、苍术、丹参、葛根、桃仁、当归、水蛭、三七、菊花、青葙子。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

(11)苍玄山黄汤加味

[主治]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处方]苍术10克,玄参10克,山药20克,黄芪30克,丹参15克,葛根9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30剂为1疗程。

(12)黄连调心汤

[主治]糖尿病并发心律失常。

[处方]黄连15克,西洋参12克,陈皮12克,珍珠1克,当归12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每日1剂,分3次口服,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20天为1个疗程。

(13)三消散

[主治]糖尿病性心血管病变。

[处方]丹参、炒黑豆、蚕蛹各200克,何首乌、枸杞子、炒核桃仁各100克,白茯苓50克,川芎、炒鸡内金各36克。

[用法]上药研末,每饭前服20克,每日3次。

(14)益气通脉汤

[主治]糖尿病性冠心病。

[处方]西洋参8~10克,黄芪30~60克,丹参15~30克,麦冬10~15克,五味子10~15克,降香10~15克,郁金15~30克。

[用法]以上均为每日服1剂,3个月为1个疗程。当开始接受中药治疗时,暂不停用西药,以后在治疗过程中依据不同反应逐步撤除。有的可保留服用消渴丸。

(15)补阳还五汤加味

[主治]脑卒中后遗症半身不遂(气血两虚,瘀血阻络)。

[处方]黄芪30克,当归尾15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红花6克,桃仁12克,丹参15克,地龙12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2次服。3周为1疗程。

(16)益气养阴通络方

[主治]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处方]黄芪24~45克,西洋参(或太子参)15~30克,路路通9~12克,生地12~24克,赤芍、当归、牛膝、木瓜、地龙各9~15克,鸡血藤、丹参各15~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

(17)益气养阴活血汤

[主治]补气生津,活血润燥。

[处方]黄芪30克,生地15克,葛根15克,玄参20克,川芎10克,丹参3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苍术15克,豨莶草20克。

[用法]煎汁250毫升,每日1剂,早晚分服。

(18)养血通络汤

[主治]益气固表,生津止渴,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处方]黄芪30克,丹参30克,葛根1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鸡血藤15克,络石藤10克,钩藤10克,石楠藤10克,蕲蛇5克,地龙10克,广木香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

(19)益气通络汤

[主治]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处方]黄芪30~60克,生地15克,丹参30克,当归12克,怀牛膝9克,鸡血藤80克,木瓜9克,穿山甲片9克,地龙9克,蜈蚣1~2条,路路通9克。

[用法]头煎加水400毫升,浓煎取汁250毫升,二煎加水300毫升,取汁150毫升,两煎相混分2次口服。

(20)补阳还五汤

[主治]益气养阴,活血通络。

[处方]生黄芪30~60克,当归15~30克,赤芍10~15克,桃仁、红花、地龙、山萸肉各10克,鸡血藤、丹参、玄参各30克,葛根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2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21)桃红四物汤加味

[主治]活血化瘀,益气养阴。

[处方]当归20克,川芎10克,赤芍15克,生地30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黄芪30克,党参30克,黄精50克,枸杞子20克。

[用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20天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2个疗程。

(22)滋阴活血汤

[主治]疏通经络,养血活血。

[处方]生黄芪、茯苓、丹参、葛根、鸡血藤各30克,生地20克,泽泻、山萸肉、水蛭、红花各10克,川芎、威灵仙各15克,苍术25克。

[用法]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次口服,每日1剂,连用1个月为1个疗程。

复方丹参片与降脂通脉能同用服吗

导读:张锡纯论治脾胃,确有其独特的见解: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肝气即是实脾胃;补养与开破结合,用药独特,而恰到好处。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反复验证,在理论上认真研究,整理提髙。

一、张锡纯简介

张锡纯(1860~1933),河北盐山县人,近代具有革新精神的著名医学家。他不仅在传统中医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还能顺应科学发展潮流,博当时西医学之长处,力图沟通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名曰“衷中参西”。他一生的学术经验,荟萃于《医学衷中参西录》中。

该书立意新颍,见解独特,注重实践,讲求疗效。善用其方药者,效验异常,故能流传海内外,备受欢迎。今不揣谫陋,爰书中有关论治脾胃之独特经验,作一简介,以期抛砖引玉。

二、扶脾阳,益胃阴,并行不悖

祖国医学史上论治脾胃之名家,当首推李东垣和叶天士。李氏善升补脾阳,用药多刚燥;叶氏善滋养胃阴,用药多柔润。张氏则兼二家之长,融于一炉,创制了不少调补脾胃的有效方剂。如资生汤、资生通脉汤、扶中汤等。方中刚柔并用,燥润兼施,扶脾阳,益胃阴,并行不悖,两擅其长,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疾病。

什么张氏治疗许多疾病都要从补养脾胃入手?为什么张氏在补养脾胃时总是扶脾阳与益胃阴同时并进?我的理解是,他治疗的许多疾病,如劳瘵、经闭、膈食、久泄等,都属于慢性虚弱性疾病,症候错综复杂,气、血、阴、阳都有亏损,单纯的补气、补血、补阴、补阳等补偏救弊方法是很难奏效的,惟有从调补脾胃,重建中气入手,方能缓缓见效。

《灵枢·终始》篇云:“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殆即此意。仲景治虚劳证阴阳两虚之用小建中汤,健运中气,平调阴阳,已肇其端矣。张氏曾解释,“人之脾胃属土……,故亦能资生一身。脾胃健壮,多能消化饮食,则全身自然健壮,何曾见有多饮多食,而病劳瘵者哉(引自河北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下同)。”至于调补脾胃时必须扶脾阳与益胃阴同时并进者,盖因病至于斯,亦非单纯的脾阳虚或胃阴虚,而是或先损脾阳,阳损及阴;或先损胃阴,阴损及阳,呈现脾阳与胃阴俱虚的病状。故扶脾阳与益胃阴,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在临床上使用的机会很多,不失为治疗慢性虚弱性疾病和某些急恢复期的有效方法。

三、升肝脾,降胆胃,曲尽其妙

脾胃共处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方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胃气降,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传送糟粕于体外。张氏认为,脾升胃降,这不仅是脾胃本身功能正常的标志,而且是肝胆功能正常的标志。为了印证他的这一重要的学术思想,他引用黄坤载说:“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降,则胆火不降。”

他认为黄氏的这几句名言是对《内经》“厥阴不治,求之阳明”,和《金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最好的注语,并作了详尽的发挥:“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属土,其气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所以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至于升肝脾、降胆胃之具体运用,约有四端:

1、升脾降胃

如治因肝气不舒,木郁克土,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常常短气之“培脾舒肝汤”,方中“白术、黄芪,为补脾胃之正药,同桂枝、柴胡,能助脾气之升,同陈皮、厚朴,能助胃气之降。清升浊降满闷自去,无事专理肝气,而肝气自理。”其治疗肝郁脾弱,胸胁胀满,不能饮食之“升降汤”,与本方大同小异。又如治疗气郁成臌胀,兼治脾胃虚而且郁,饮食不能运化的“鸡胵汤”,方中白术、柴胡助脾气之升,鸡内金、陈皮助胃气之降,一升一降,气自流通。若遇脾不升胃不降之证而兼肺胃津伤,或兼肝肾阴亏,不宜用升麻、柴胡、陈皮者,则以麦芽升脾(麦芽生用善升),桂枝升脾兼以降胃(气之当升者遇之则升,气之当降者遇之则降),又用花粉、玄参诸凉润药以调剂桂枝之温热,使药性归于和平,可以久服无弊。真是圆机活法,左右逢源!

2、升肝降胃

治肝气郁兼胃气不降:“肝主左而宜升,胃主右而宜降。……以生麦芽、茵陈(笔者按,张氏所用茵陈,实系青蒿)以升肝,生赭石、半夏、竹茹以降胃,即以安冲;用续断者,因其能补肝,可助肝气上升也;用生山药、二冬者,取其能润胃补胃,可助胃气下降也。”升肝之药,柴胡最效,然治肝不升胃不降之证,则不用柴胡,而以生麦芽代之。盖因柴胡不但升肝,且能提胃气上逆,“至生麦芽虽能升肝,实无妨胃气之下降,盖其萌芽发生之性,与肝木同气相求,能宣通肝气之郁结,使之开解而自然上升,非若柴胡之纯于升提也。”另一方面,若遇单纯胃气不降之证,于重用赭石及鸡内金、厚朴等降胃之药时,亦配用少量柴胡(3克以下)以升肝,因“但重用镇降之药,恐有妨于气化之自然,故少加柴胡以宣通之,所以还其气化之常也”。倘非阅历之深者,何能有此探微索隐之论!

3、胆胃同降

如治疗呕吐,因于胃气上逆,胆火上冲的“镇逆汤”,用青黛、龙胆草、生杭芍以清降胆火,用赭石、清半夏沉降胃气。同时仿左金丸之意,用吴萸3克以开达肝郁。笔者曾用此方治疗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之呕吐不止,颇有效验。

4、肝脾同升

张氏认为,脾居中焦,为水饮上达下输之枢机,枢机不旺,则不待上达而即下输,小便不禁之证生焉。“然水饮降下之路不一,《内经》又谓:“肝热病者,小便先黄”,又谓:“肝壅两胠满,卧则惊悸,不得小便。”且芍药为理肝之主药,而善利小便。由斯观之,是水饮又由胃入肝,而下达膀胱也。”故制“醒脾升陷汤”,治疗脾气虚极下陷,小便不禁。“方中用黄芪、白术、甘草以升补脾气,即用黄芪同寄生、续断以升补肝气,更用龙骨、牡蛎、萸肉、萆解以固涩小肠也。”笔者治此证,恒加用菟丝子30克,或将菟丝子炒熟轧细,用药汁送服,每次10克,奏效甚捷。

四、补肝气,实脾胃,独具匠心

补肝气,即可以实脾胃,这是张锡纯重要的学术思想。但“肝气”一词,传统上只作为病理概念使用,故鲜有言补肝气者。张氏对于补肝气则别有会心,且言之成理,容易使人信服:“肝属木而应春令,其气温而性喜条达,黄芪性温而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愚自临证以来,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一切补肝之药不效者,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理气之品,服之,复杯之顷,即见效验……是知谓肝虚无补法者,非见道之言也。”而补肝气,即可以实脾胃。“因五行之理,木能悔土,木亦能疏土也。

曾治有饮食不能消化,服健脾暖胃之药百剂不效。诊其左关太弱,知系肝阳不振(笔者按,张氏有时将肝气与肝阳混称),投以黄芪一两,桂枝尖三钱,数剂而愈。又治黄疸,诊其左关特弱,重用黄芪煎汤,送服金匮黄疸门硝石矾石散而愈”。

张氏之反复强调补肝气以实脾胃这一个侧面,实有感于当时医界之流弊也。他不无激愤地批评道:“世俗医者,动曰平肝,故遇肝郁之证,多用开破肝气之药”,“不知人之元气,根基于肾,而萌芽于肝。凡物之萌芽,皆嫩脆易于伤损,肝既为元气萌芽之脏,而开破之若是,独不虑损伤元气之萌芽乎?”笔者认为,张氏的这种批评在今天仍未失去现实意义。

五、慎开破,善补养,用药独特

阳明胃气以息息下行为顺,若胃气一旦壅塞,必转而上逆,上为胀满,下为便结,治之者必投以开破气分之药。倘若选药不当,往往无效,甚至愈开破则愈壅塞,且元气受戕,变证丛生。是以张氏治此证尤其小心谨慎,谆谆告诫医者切勿滥用开破套药,如半夏、苏子、蒌仁、竹茹、厚朴、枳实等类,而喜重用赭石降胃镇冲,往往随手取效。并认为赭石药性平和,降胃而不损胃,非重用不能治大病。他亦不喜用消导套药,如炒三仙、莱菔子等,而喜用生鸡内金,认为生鸡内金降胃、消食、磨积、活血之力俱备,为消导药之最佳者。

他还认为,医界传统习用的理气破气药物,如香附、郁金、木香、青皮、陈皮等,常规处方用量很轻,或几分,或一至二钱,短时服之,难显其弊,久久服之,必暗耗人身之元气,必须引起警惕!而对于传统习惯认为比较猛峻的破气破血药物,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虫、水蛭等,却认为药性平和,恒喜用之。他的这些经验,需要进一步在临床实践中验证。

另一方面,他又善用补养药物治疗脾胃虚弱之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少有两点是别具一格的:

第一,善于重用补养药。

如重用山药、白术、黄芪等。其中山药不仅味甘归脾,且色白入肺,液浓入肾。能滋胃阴又能利湿,能滑润又能收涩,性甚和平,非重用不能建功,多服常服,毫无流弊。张氏治热痢下重,亦敢放胆用之。白术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因其质重,须重用方显良效。

如张氏治一少年,咽喉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当系脾胃寒湿,不能健运,以致气化不升也,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方中重用白术两许,一剂渴即止。又治一妇人行经下血不止,四诊合参,属脾胃虚甚,中焦不摄,下焦不固,于治下血方中加白术30克,鸡内金30克,服一剂血即止。

黄芪,前人谓其补脾肺两脏,张氏独具只眼,谓其补肝脾肺三脏,而升补肝脾之气,为其特长。凡遇肝虚脾弱,廉于饮食,不耐风寒、劳累之证,恒于健补脾胃方中,重用黄芪温升肝脾之气,收效颇捷(笔者按:《神农本草经》载黄芪主“小儿百病";叶天士注:"小儿稚阳也,稚阳为少阳,少阳生气条达,小儿何病之有?黄芪人少阳,补生生之元气,所以概主小儿百病也”。此虽未明言黄芪补肝气,却有弦外之音。

故张氏之见解不无所本)。此外,张氏还喜重用芍药配甘草,即“芍甘汤”,认为酸甘化阴而能滋阴,酸甘化合,甲己化土,味近人参,大有益于脾胃。

第二,善将补养药与开破药合用。

如喜以参、芪、术与三棱、莪术并用,“大能开胃进食,又愚所屡试屡效者也。”治脾胃虚弱,不能饮食而生痰之证,用生白术、生鸡内金各60克,轧细焙熟蜜丸服。治痿废,遵“治痿独取阳明”之旨,拟“振颓汤”,方中以参、芪、术补脾胃,当归、乳香、没药、威灵仙等流通气血,祛风消痰。治腿疼、腰疼,其饮食减少者,方中亦重用白术,辅以当归、乳香、没药、陈皮、厚朴等。治胃气不降,胸膈满闷,大便干结,用生熟山药各21克,赭石30克。

至于补养药与开破药之配合,如何才能恰到好处,张氏亦深有体会。他说:“尝权衡黄芪之补力,与三棱、莪术之破力,等分用之原无轩轾。尝用三棱、莪术各三钱,治脏腑间一切症瘕积聚,恐其伤气,而以黄芪六钱佐之,服至数十剂,病去而气分不伤,且有愈服而愈觉强壮者。若遇气分甚虚者,才服数剂,即觉气难支持,必须加黄芪、或减三棱、莪术,方可久服。盖虚弱之人,补药难为功,而破药易见过也。若其人气壮而更兼郁者,又必须多用三棱、莪术,或少用黄芪,而后服之不致满闷”。这些来自数十年医疗实践的直接经验,实属宝贵之至。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张锡纯之论治脾胃,确有其独特的见解:脾阳与胃阴并重;升肝脾与降胆胃兼施;补肝气即是实脾胃;补养与开破结合,用药独特,而恰到好处。这些宝贵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反复验证,在理论上认真研究,整理提髙。

通脉四逆汤简介

同仁堂

复方丹参片¥9.00

降脂通脉可以降脂化浊,化痰祛湿,活血通脉。用于痰瘀阻滞所致的高脂血症。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复方丹参片功能主治: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那么,?

降脂通脉处方是决明子,姜黄,泽泻,三七和铁线草等云南地道珍稀药材组成.降脂通脉为胶囊剂,内容物为黄棕色的颗粒;气香,味苦、微咸。

现代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丹参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改善心肌缺氧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心悸等症。可治疗心肌梗塞、心肌炎,可改善急性症状和心电图缺血性改变。

丹参可抑制血小板凝集、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降低血粘度、降低血脂,可治疗高粘滞血症。丹参能对抗红细胞聚集、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可抑制纤维蛋白元转变成纤维蛋白,因此,具有防止血栓形成和抗凝作用。丹参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对心、脑、肾、四肢、肠系膜血管以及动静脉或毛细血管都有扩张作用,并使血流加速、聚积的血细胞解聚和增加开放性毛细血管的数目、可治疗血栓形成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复方丹参片是临床常用的一种中成药,它是由丹参,三七浸膏后提取而成的。丹参属于中药中的常用药,以前丹参片只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类,取得的疗效家喻户晓。近来,丹参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如妊娠高血压症、面部黄褐斑、青春痘、粉刺、硬皮病、神经性耳聋、慢性肝炎、慢性肾炎、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等。

复方丹参片与降脂通脉能不能同时服用主要看用来医治什么病。用前请咨询医生。

笔者温馨提示:复方丹参片对活血化瘀,

理气止痛有一定帮助。

小腿骨折后形成的血栓怎么治疗

目录 1 拼音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通脉四逆汤 2.1 处方 2.2 功能主治 2.3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2.4 备注 2.5 摘录 3 《重订严氏济生方》:通脉四逆汤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伤寒大白》卷三 4.1 方名 4.2 组成 4.3 主治 5 《济生》卷三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5.5 附注 6 《痎疟论疏》 6.1 方名 6.2 组成 6.3 主治 6.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6.5 加减 7 《伤寒论》 7.1 方名 7.2 组成 7.3 功效 7.4 主治 7.5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7.6 加减 7.7 用药禁忌 7.8 通脉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7.9 各家论述 7.10 附注 8 《医统》卷十四 8.1 方名 8.2 组成 8.3 主治 9 《伤寒全生集》卷三 9.1 方名 9.2 组成 9.3 主治 9.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附: 1 古籍中的通脉四逆汤 1 拼音

tōng mài sì nì tāng

2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通脉四逆汤 2.1 处方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半) 附子(一角.生用)

2.2 功能主治

治少阴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下利脉不出者。

2.3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一钟,食远服。

2.4 备注

面赤者加连须葱白三根;腹痛者去葱加芍药二钱;呕者加生姜二钱半;咽痛者加桔梗二钱;下利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钱半。

2.5 摘录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

3 《重订严氏济生方》:通脉四逆汤 3.1 处方

吴茱萸(炒)60克 附子(炮,去皮、脐)30克 桂心(去皮,不见火)通草 细辛(洗,去叶、土)白芍药 甘草(炙)各15克 当归(去声)9克

3.2 制法

上药哎咀。

3.3 功能主治

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治霍乱,寒胜阳衰,肉冷脉绝。

3.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2克,水150毫升,酒75毫升,生姜7片,枣子1枚,煎至16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5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4 《伤寒大白》卷三 4.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4.2 组成

附子、干姜、广皮、甘草、葱白头。

4.3 主治

真阳欲脱,腹痛,下利厥冷,脉伏。

5 《济生》卷三 5.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5.2 组成

吴茱萸(炒)2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桂心半两(去皮,不见火),细辛半两(洗,去叶土),白芍药半两,甘草(炙)半两,当归(去芦)3钱。

5.3 主治

霍乱恶寒,腹痛身冷,自汗,脉沉微如欲绝。

5.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酒半盏,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5.5 附注

《普济方》引《医方集成》有通草(一作木通)半两。

6 《痎疟论疏》 6.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6.2 组成

甘草(去头尾,酒润,炙**)7钱,干姜(取如法修事白干姜,切)1两,葱白5茎,细辛(真北地者,瓜水浸1宿,晒干,锉碎)7钱。

6.3 主治

肝疟。

6.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3升,煮取1升,去滓,分温再服。

6.5 加减

其状若死,兼下利,脉绝者,加附子5钱(生用)。

7 《伤寒论》 7.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7.2 组成

甘草2两(炙),附子(大者)1枚(生,去皮,破8片),干姜3两(强人可4两)。

7.3 功效

回阳通脉,散阴胜寒。

7.4 主治

少阴病,阴盛隔阳。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反不恶寒,手足厥逆,脉微欲绝。

7.5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上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7.6 加减

面色赤者,加葱9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2两;呕者,加生姜2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1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2两。

7.7 用药禁忌

忌海藻、菘菜、猪肉。

7.8 通脉四逆汤的临床应用

霍乱:田某儿媳患霍乱寒多,渴不欲饮,饮亦喜热,舌苔白,吐泻多清水,不太臭,惟耽搁时间过久,救治较迟,肢厥筋挛,皮瘪目陷,六脉全无,病已造极,拟大剂温肾以启下焦生气、温脾以扶中宫颓阳,作最后挽救,拟通脉四逆汤加重其剂,方用:甘草2钱,干姜6钱,乌附8钱。隔3时复诊,吐泻未止,厥逆未回,嘱照原方再进1剂;隔2时又再复诊,吐泻虽缓,微逆仍未回,俨似正气与邪气同归于尽状,细审细察,探其手心,微有温意。曰:生机在此。盖正气过伤,迟迟其复,兆端已见,稍候即当厥回向愈,嘱其续将三煎药服完,另用前方,姜、附各减为3钱,并加党参4钱,夜间作2次缓服。翌晨复诊,厥回脉出,已能起坐,特精力匮乏,为拟理中加知母、栝楼根善后。

7.9 各家论述

1.《古今名医方论》:通脉四逆是于水中温土。里寒外热,浑是肾中阴寒逼阳于外,故君以干姜,树帜中宫;臣以国老,主持中外;更以附子,大壮元阳,共招外热返之于内。盖此时生气已离,存亡俄顷,若以柔缓之甘草为君,何能疾呼外阳?故易以干姜,然必加甘草与干姜等分者,恐丧亡之余,姜、附之猛,不能安养夫元气,所谓有制之师也。其加减法内,面色赤者加葱,后人遂以葱白为通脉四逆,不知阳亡于外,更用葱以助其散,则气从汗出,而阳无由内返也,岂不误耶?盖白通立名,因下利脉微,用葱白以通上下之阳;此里寒外热,用通脉以通内外之阳,故主方不用葱也。宜详辨之。

2.《古方选注》:通脉四逆,少阴格阳,面赤阳越欲亡,急用干姜、生附夺门而入,驱散阴霾,甘草监制姜附烈性,留顿中宫,扶持太和元气,藉葱白入营通脉,庶可迎阳内返。推仲景之心,只取其脉通阳返,了无余义矣。

3.《历代名医良方注释》:此方与四逆汤三药同,但加重干姜,方名通脉四逆汤,是其所以通,端在干姜,原无疑义。窃干姜守而不走,其何能通,而此能通者,盖谷入于胃,脉道乃行,中气鼓荡,是为行脉之本。若下焦脉绝,本为不治,但仅寒邪凝阻,而脉不通,则加干姜温暖中气,以鼓舞之,兴奋体工,由中以达四末,脉即可复,不通之通,乃妙于通,仲景用干姜之神化如此。脉资生于中焦谷气,此方已求到资生源头,是此方通脉,较强心以复脉,尤深一层。

7.10 附注

通脉加减四逆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一)、姜附汤(《普济方》卷二○一引《十便良方》)、通脉四逆加减汤(《法律》卷二)。

8 《医统》卷十四 8.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8.2 组成

四逆汤加甘草1倍。

8.3 主治

厥逆,下利,脉不至。

9 《伤寒全生集》卷三 9.1 方名

通脉四逆汤

9.2 组成

干姜、附子、人参、炙甘草。

9.3 主治

阴证发斑,身冷无脉,斑黑昏沉者。

9.4 通脉四逆汤的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入童便、猪胆汁;如烦躁,冷服。

古籍中的通脉四逆汤 《伤寒论辑义》:[卷五]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有外热。身反不恶寒。而面赤。其阳气未绝。故有通脉四逆汤之治。此则皆现阴极无阳之证。且不烦而躁。并虚...

《伤寒溯源集》:[卷之九少阴篇]少阴前篇证治第十九

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或腹痛。或干呕而用通脉四逆汤者。非呕而用附子耶。如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

《证治准绳·伤寒》:[卷四少阴病]下利

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方(此方与四逆汤同但此倍干姜耳...

《中寒论辩证广注》:[卷中辩太阴少阴厥阴病中寒脉证并治法]当归四逆汤方

。○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郭白云云。宜通脉四逆汤。又仲景凡言攻表。是用桂枝汤。此言不可攻表。...

《伤寒论辑义》:[卷六]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下肢静脉曲张有什么中药方剂可以治疗啊?

 中医处方(一)

辨证瘀血阻滞,日久化热。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方名解毒活血汤。

组成银花30克,玄参20克,当归20克,丹参20克,红花10克,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制乳香7.5克,制没药7.5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叶汉帜方。

中医处方(二)

辨证寒湿入络,气血瘀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去腐生肌。

方名回阳通脉饮。

组成党参15克,白术15克,当归15克,黄芪2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熟地20克,炮姜5克,肉桂5克,附子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徐淑芬方。

中医处方(三)

辨证寒邪外邪,络脉不通,气血阻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名温经活血汤。

组成泡附子15克,干姜6克,当归15克,赤芍30克,地龙12克,鸡血藤30克,牛膝15克,丹参30克,炙甘草6克,蜈蚣1条(研末冲服)。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兰少敏方。

中医处方(四)

辨证气虚凝滞,热毒炽盛。

治法益气活血,清热解毒。

方名芪忍归草汤。

组成黄芪(盐水炙)50克,忍冬藤50克,忍冬叶50克,当归12克,甘草节8克。

用法先将药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浸泡30分钟再煎煮,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王秋侠方。

中医处方(五)

辨证风寒湿邪侵袭,郁久化热,热郁成毒,热毒结聚于经络。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名活络通脉清解汤。

组成元参90克,银花藤90克,当归60克,丹参60克,川芎40克,灵仙20克,路路通20克,皂角刺20克,蒲公英90克,土茯苓90克,甘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此药还可用于外洗。

出处僧焰如方。

中医处方(六)

辨证寒湿入络,气血瘀否,阻寒血脉。

治法活血化瘀,温通经络。

方名和营通络汤。

组成当归30克,血通15克,细辛6克,虻虫3克, 虫3克,水蛭3克,灵仙24克,秦艽15克,桂枝15克,红花10克,丹参20克,牛膝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文亮方。

中医处方(七)

辨证寒凝瘀阻,瘀久化热。

治法清热解毒,祛湿通脉。

方名清营拓脉饮。

组成当归50克,泽兰50克,双花50克,元参25克,生地25克,钩藤25克,生黄芪50克,米壳20克,薏米30克,鸡血藤25克,水蛭15克,生地20克,蟾酥0.0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文亮方

中医处方(八)

辨证瘀血凝滞,脉道不通,郁久化热。

治法清热解毒,疏通血脉,凉血化瘀。

方名四妙勇安汤加味。

组成当归60克,乳香10克,黄芪30克,银花60克,刘寄奴12克,甘草30克,桃仁10克,元参30克,牛膝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郑静嫦方。

中医处方(九)

辨证火毒湿热内盛,复因外感风邪,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名鸡香汤。

组成鸡血藤30克,元参60克,双花60克,甘草30克,乳香10克,土茯苓6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郭俊男方。

中医处方(十)

辨证气血两虚,邪毒深重,毒延全身。

治法生肌,败毒。

方名驱*保脱汤。

组成苡米30克,茯苓60克,桂心3克,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介

处方一:静脉曲张舒缓汤

组成:炙黄芪15-30克,党参10克,当归10克,炒白术10克,熟地15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桔梗6克,升麻6克,柴胡10克,川牛膝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牡丹皮10克,山栀衣10克,宣木瓜10克,陈皮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2次,分3次服,每日1剂,30剂为1个疗程。善后制丸药服,3个月为1个疗程。

功效:益脾升气,活血通脉。主治下肢静脉曲张。

处方二:补阳还五汤

组成:黄芪20-50克,当归10克,赤芍8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6克。

加减:已形成溃疡者加白芨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处方三:下肢静脉曲张并发溃疡一法

内服处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组成:黄芪50-20克,当归15-10克,赤芍8克,地龙6克,川芎6克,桃仁6克,红花6克,白芨15克,白术6克,鸡内金6克,酸枣仁1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外洗处方:大黄30克,黄柏30克,苦参30克,地龙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

加减:患肢肿胀加苡仁、防己、木通各30克;渗液多加土茯苓、苍术各30克。

用法:水煎取液2000毫升(约4斤),外洗疮面,每次洗30分钟,每天洗1次,1付中药可煎洗2-3次。若不吃中药,先用外洗加外敷治疗,每天须洗2次,每日1付洗药。

外敷处方(溃疡严重者):黄芪5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轻粉10克,银朱10克,血竭5克,铜绿2克,麻油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末,装瓶加盖。取药适量,加麻油调膏,外敷疮面,以无毒纱布包扎固定。随外洗时换药。亦可每天或2天换药1次。

外敷处方(溃疡缓解而未收口时):炉甘石粉30克(或炉甘石粉 20克,煅石膏粉10克)。

用法:每次清洗疮面后,敷上炉甘石粉,以无菌纱布包扎固定。

处方四:下肢静脉曲张并发溃疡二法

内服处方:升气活血汤

组成:黄芪50克,升麻、柴胡、葛根、赤芍、红花、川芎、牡丹皮、白芷、甘草各20克,生地30克,苦杏仁15克。

加减:静脉曲张红肿疼痛加大青叶20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湿疮(或溃疡)加黄柏15克,苍术20克,白术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外敷处方:黄芪50克,乳香、没药、轻粉、银朱各10克,血竭5克,铜绿2克。

用法:上药研粉,加麻油调匀,外敷创面。每日换药1次。

处方五:活血渗湿汤加减

组成:丹参、赤芍、当归、金银花各15克,黄芩、桃仁各12克,独活、甘草各6克。

加减:下肢踝部伸屈不利加牛膝10克;肿胀明显加苡仁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变 5 病因病机 6 诊断要点 7 辨证分型 8 治疗 8.1 疗效标准 8.2 针灸治疗 8.3 分型治疗 8.4 专方治疗 8.5 老中医经验 8.6 用药规律 8.7 其他疗法 8.8 其他措施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穴位 2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方剂 3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中成药 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相关药物 1 拼音

xuè shuān bì sāi xìng mài guǎn yán

2 英文参考

buerger’s disease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

3 概述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病症名。指周围血管的慢性闭塞性炎症病变。属祖国医学“痹证”“脱疽”等范畴。本病病因不明,其诱发因素与骤冻、外伤及吸烟等有密切关系[1]。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又名特发性坏疽,是一种较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血管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局部的皮肤颜色和温度改变、间歇性跛行,静止性疼痛,严重者可并发溃疡、坏疽,以青壮年男性最易罹患。现代医学对脉管炎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无统一认识,一般认为,多与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密切有关。而吸姻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诱发因素。此外,寒冷、潮湿、感染、创伤等都可以成为潜在的诱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在中医学中属于“脱疽”范畴,又称之为“脱痈”、“十指冷落”。早在《黄帝内经灵枢·痈疽》篇中就对脱疽证有较为详细的记述,涉及到病因病机、症状、治疗原则和预后等各方面。至晋隋唐时期,在《刘涓子鬼遗方》、《备急千金要方》等书中,更深化了对脱疽的认识,并提出“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截”的具体手术治疗方案。宋明以后,中医诊治脱疽进一步系统化,许多医家对脱疽的病因证治等作出了更为具体的阐述,同时还出现不少有关脱疽的专篇、专书。在治疗上,除内服中药、手术切除外,还有针灸、熏洗、外敷等。如果说清代以前关于脱疽的记述还多类属糖尿病性坏疽,那么,自清以后所述脱疽的病因症状,已开始接近脉管炎的证候。如《马培之外科医案》说:“严寒涉水,气血冰凝,积久寒化为热。”“始则足趾木冷,继现红紫之色,足跗热肿,足趾仍冷,皮肉筋骨俱死,节缝渐次裂开,污水渗流,筋断肉离而脱。”

现代自50年代中期报道了中医药治愈血栓性脉管炎之后,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经过反复多次的临床总结和验证,四妙勇安汤、阳和汤、顾步汤、通脉活血汤一类的方药治疗脉管炎的疗效,逐渐取得外科临床医家的承认。70年代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协卜会议,商讨关于脉管炎的诊断、观察指标和疗效评定标准的规范匕问题,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临床观察与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文献报道日渐增多,据不完全统计,近40年来,发表在国内医学期刊上的备类诊治脉管炎的中医药文献约140余篇,观察病例在300例以上(不包括个案)。在诊断方面,一些与现代医学有关的抒方法、新指标已在临床上得到应用和验证。治疗上,总结出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温经散寒等治则,特别是活血化瘀已成为公认的有前途的治疗原则。在辨证与辨病结合的基础上,用中西医结纡、内外治结含、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结舍的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使患肢截肢率明显下降,复发率减少。目前,一般报道的临床有效率在90%左右。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亦称Bürger病。其特点是,多累及中等大的动脉和静脉,特别是下肢的血管,发生复发性炎症和血栓形成,引起循环障碍,出现间歇性跛行(claudicatio intermittens)和肢体坏疽。绝大多数发生于男性,年龄20~40岁。

4 病变

早期为小动脉的一些节段发生内膜炎,管壁发生纤维素样坏死,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可出现多核巨细胞,管腔因并发血栓形成而闭塞。病变逐渐累及较大的动脉段。动脉中膜和外膜亦有炎性细胞浸润,病变常累及伴行的静脉。富含新生毛细血管及炎性细胞的机化血栓据说是本病的特点之一,血栓经机化后可发生再通现象,遗留斑块状内膜瘢痕,中膜弹力板通常无明显破坏。

5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与外感寒湿,饮食不节,七情过极或房室过度,久病本虚等有关。关于其病机,古今文献多有阐述,仔细研究各家所论,可归纳为以下四种:

阳气虚弱,寒凝血瘀 久病脾肾阳气不充,阴寒乘而袭之。寒凝收引,则血气瘀闭;寒湿客于经脉皮肉,则阻滞脉络,搏于津液骨髓,则折伤气血,致荣卫凝涩,不能濡养四末,肢端疼痛、坏死,甚而脱落,居于寒冷之地者尤为易患。

湿浊蕴结,遇阻脉络 久客湿地或饮食失节,均能积湿酿痰。湿邪重浊粘腻,最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致血运失其畅达,久则湿邪化热,湿痰热互结,亦可瘀阻经脉,使血脉滞而不通,则五趾坏死。

肝肾阴虚,热毒炽盛 房室不节,情志不遂,则肾水亏损,相火偏旺,肝木失养,血不荣筋。膏粱厚味,恣嗜辛辣烟酒,则湿热内生,化为火毒,熏蒸脏腑,致肝败筋死,脾败肉死,肾败骨死,而成脱疽之症。

气血虚亏,络脉瘀阻 气血运行全身,贵在流通舒畅。若气虚则运血无能,血虚则气无所生,血脉阻隔不行,络脉失其濡养,而四末气血不能充达,毒邪聚结,气血凝滞,则发生脉管炎,久病体虚者更为多见。

总之,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血脉,与心、肝、脾、肾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因心主脉、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病之本是阳气不足,气血虚弱,病之标为血瘀、湿浊、热毒凝滞,筋肉经脉,败血腐肉。若病情日久,肢节坏死,创面不愈,脓血不断,可导致气血大伤。

6 诊断要点

本病诊断要点:①多见于40岁以下吸烟男性。绝大多数为下肢受累。②起病时患肢远侧发凉、怕冷、麻木、酸痛,继而出现间歇性跛行,最后发展为静息痛,尤以夜间为甚。③肢端皮肤呈紫红或苍白,皮肤温度降低。小腿肌肉萎缩,进而出现足趾溃疡,干性或湿性坏死。足背动脉和(或)胫后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④肢 *** 置试验阳性。⑤排除其他动脉闭塞变。血流图描记协助诊断。[1]

7 辨证分型

本病临床辨证分型,目前尚无统一标准。现据各地报道归纳为以下五型:

1.阴寒凝滞 患肢麻木疼痛,局部皮肤苍白,触之冰冷,遇冷加重,得温则减。创面色白或暗红,迟迟不愈。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而迟。

2.血络瘀阻 患肢或患趾(指)固定性持续疼痛,静止痛明显。患肢皮肤呈紫红、暗红或青紫,下垂时尤明显,皮肤干燥,趾甲增厚,肉萎毛枯。舌质红绛或紫暗,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涩。

3.湿热 患肢怕冷疼痛,常为游走性。行走时酸胀、沉重、乏力,下肢可出现条索状肿块或结节,红肿热痛,肢端轻度溃疡或坏疽。患者可伴有头沉身困,脘闷纳呆。舌质红,舌苔黄腻或白腻,脉多弦滑或弦数。

4.热毒炽盛 患肢发生溃疡或坏疽,继发严重感染,红紫痛剧,肿势散漫,脓液甚多,有恶臭气味。全身症状可有高热寒战,烦躁,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绛,舌苔黄腻、黄燥或黑褐苔,脉弦滑洪大或弦细数。

5.气血两虚 患者身体虚弱,面容憔悴萎黄,消瘦无力,皮肤干燥脱屑,趾(指)甲干燥增厚,肌肉萎缩,创口生长缓慢,久不愈合,肉芽灰淡、暗红,脓液清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8 治疗 8.1 疗效标准

近十多年来,全国性学术会议关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诊断和疗效标准,有过多次讨论,但至今仍没有统一。综合目前大多数文献使用的疗效标准,可分为以下四级。

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创口完全愈合,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缓解或明显改善,恢复工作一年内无复发。

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显著减轻,静止痛消失,皮肤温度和色泽明显好转,创面愈合或接近愈合,血循环轻度障碍,能工作。

好转:病状减轻,创面较前缩小,患肢循环有所改善,仍不能从事工作。

无效:经1~3个月治疗,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甚或加重。

8.2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取患肢有关经脉部位敏感反应点为主穴,结合发病部位及症状循经配穴为原则。下肢选脉根(在第二骶椎下旁开3寸下0.5寸处),上曲泉(在屈膝内侧纹头上3寸股骨后缘),脉生(在曲泉直上3寸股骨后缘);配穴:病在踇趾取脾经阴陵泉、地机;病在足背和二、三趾取足三里、丰隆;病在四趾及小腿外侧取足少阳经阳陵泉、悬钟。上肢选曲池、青灵、手逆注(在前臂屈侧正中线,腕横纹与肘横纹连线中点);配穴:病在拇食指配手三里;病在无名指配外关;病在小指配通里;前臂手掌凉胀取大陵、阳池(灸)、劳宫。操作法:对实热症用泻法,虚寒症用补法,虚实兼症用平补平泻法。一般每次选用1~5穴,每日或间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对坏死溃烂者应配合中药或抗菌素。或考虑手术治疗。[1]

8.3 分型治疗

(1)阴寒凝滞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处方:当归12克,熟地12克,附片10克,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黄芪15克,炮姜6克,牛膝12苋,白芥子10克,丹参12克,桂枝10克,甘草6克,地龙10克。

加减:寒凝甚去桂枝,加肉桂;痛剧加川乌、草乌、延胡;湿重加薏苡仁、苍术;瘀血明显加制乳香、没药、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早晚各1次。

疗效:用此法配合针灸、外治治疗32例,结果临床治愈11例,显效12例,好转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

常用成方:当归四逆汤、顾步汤、桂枝附子汤、活血温经汤、阳和汤。

(2)血络瘀阻

治法:活血行气,化瘀止痛。

处方:当归15克,赤芍10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制乳没各10克,桂枝1o克,牛膝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鸡血藤30克,穿山甲10克,乌药10克。

加减:伴阳虚加附片、肉桂;痛甚加延胡;患肢肿胀加木瓜、茯苓;伴脾虚加苍白术;创面溃烂,渗脓较多加蒲公英、金银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

疗效:以本法为主,配合其他外治法(部分手术处理),共治疗144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52例,显效72例,好转20例,总有效率为100%。

常用成方:桃红四物汤、活血通脉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当归活血汤。

(3)湿热下泣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通络。

处方: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蒲公英30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玄参12克,防己10克,萆薜10克,当归12克,生苡仁15克,牛膝10克,木通10克,丹皮10克,地龙10克,鸡血藤30克,赤小豆30克。

加减:局部红肿明显,或溃疡渗脓较多加菌陈、山栀;肿胀较甚,湿偏重加茯苓、猪苓;疼痛剧加延胡、制乳没;伴气滞加川楝子。

疗效:治疗104例脉管炎患者,配合局部外洗,临床治愈66例,好转3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4.2%。

常用成方:四妙勇安汤、茵陈赤小豆汤。

(4)热毒炽盛

治法:清热解毒,化瘀通络。

处方:蒲公英30克,地丁15克,金银花15克,连翘10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紫草12克,丹参15克,当归12克,牛膝10克,路路通12克。

加减:大便干结加生大黄;疼痛甚加延胡、制乳没;口干渴加天花粉、石斛;伴气虚加太子参、黄芪、党参;湿重加苍术、苡仁。

服法:每日1剂,重者每日2剂,水煎温服。药渣加水浓煎,每日熏洗。

疗效:以本法治疗热瘀型脉管炎22例,临床治愈8例,好转7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68.2%。

常用成方:四妙勇安汤、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

(5)气血两虚

治法:补气荞血,活血通脉。

处方:炙黄芪30克,炒党参12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淮牛膝10克,金银花15克,川芎1O克,玄参15克,石斛10克,鸡血藤15克,地龙10克,蒲公英30克。

加减:阳气衰弱加附片、肉苁蓉;月干肾阴亏加生地、龟版;湿热毒盛加苡仁、板蓝根、茵陈、栀子;正虚甚可加服十全大补丸;血瘀明显加桃仁、红花。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治疗41例脉管炎患者,除服中药外,局部溃疡加用氦一氖激光照射,临床治愈31例,好转6例,无效4例。平均治愈时间45天,总有效率为90%。同时进行了免疫指标观察,发现治疗后,病人的淋巴细胞转化率由治疗前的低水平变为升高,IgG、IgA明显下降,而IgM和补体C3无明显变化。

常用成方:人参养荣汤、十全大补汤、顾步汤。

8.4 专方治疗

(1)活血通脉注射液

组成:丹参150克,红花100克,桂枝50克,当归150克,川芎150克,杜伸150克,羊骨250克。

用法:上药制成注射剂,每安瓿2毫升含生药量2克。肌肉注射,每日2~4毫升,每天注射2次,15天为一疗程,孕妇及有出血倾向者慎用。

疗效:用此药治疗虚寒型脉管炎30例,同时配服中药煎剂(桂枝、熟地、怀牛膝、鸡血藤、党参、黄芪、干姜、细辛、赤芍),临床治愈23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经随访,一年内复发2例。

(2)活血通脉汤

组成:丹参35克,赤芍、鸡血藤、地龙、乳香、没药、乌梢蛇各15克,当归、红花、甘草各10克,细辛7.5克,蜈蚣3条。

加减:寒湿阻滞、阳气不达加附子、肉桂、桂枝、川乌、草乌、防己、苍术;湿热加黄柏、萆薜;热毒炽盛加金银花、地丁、蒲公英、连翘、丹皮;久病气血亏虚,创面不敛,肉芽不鲜,加党参、当归、熟地、首乌等益气养血之品。

用法: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药渣复煎汤,温洗患处,每日3次(后期已溃者用太乙膏敷患处,每日2次)。

疗效:治疗11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6例,显效4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100%。

(3)脉炎软

组成:制松香12克,水蛭10克,全蝎8克。

用法:上三味共研细末,每次3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30天一疗程。局部外敷松桐膏(松香220克,研细末,用生桐油100ml调成糊状),每日1次。

疗效:用本方治疗脉管炎20例,均获临床治愈。

(4)脉疏通方

组成:麝香0.5克,丹参、路路通各100克,制乳香、没药、地龙各30克,壁虎15克。

加减:阴寒型先予熟地、鹿角胶、白芥子、肉桂、麻黄、炮姜、甘草等药煎服1周。气滞血瘀型先予丹参、桃仁、红花、乳没、赤芍、五灵脂、三棱、莪术、路路通等药煎服1周。湿热型先予茵陈、牛膝、银花、赤小豆、丹参、鸡血藤、苡仁、苍术、防己、泽泻等药服1周。热毒型先服银花、连翘、制乳没、蒲公英、地丁、半枝莲、半边莲、生地、丹参、牛膝等1周。气血两虚型先服人参、白术、白芍、茯苓、川芎、甘草、当归、熟地、黄花、肉桂等药1周。局部处理:红肿敷丹参散(土蜂窝、丹参);焮热无肿敷意黄散(厚朴、甘草、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南星、陈皮、苍术、花粉);溃破有脓敷金花散(熟石膏、炒铅、冰片);溃破无脓敷海浮散(制乳没、冰片)。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疗效:治疗214例,临床治愈101例,显效19例,好转8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6.3%。

(5)脉炎灵丸

组成:十大功劳60克,金毛狗脊60克,威灵仙60克,木瓜60克,血竭30克,白芍60克,生地60克,桂枝30克,乌梢蛇60克,海桐皮30克,丹皮30克,牛膝30克,老鹳草60克,汉防己30克,黄芪60克,当归30克,伸筋草60克,附子30克,槟榔30克,红花30克,白花蛇30克,防风30克,乳香30克,没药30克,石菖蒲3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8号筛,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天早晚各服1丸,温水送下。病重者可日服3次。20天一疗程,服药期间忌酸、辣、酒、姻、房事。

疗效:共治疗11例,临床治愈9例,1例中断治疗,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1.8%。

(6)复方通脉灵注射液

组成:赤芍、桃仁、银花、丹参、当归、毛冬青、妥拉苏林。

用法:上药制成注射剂,每支10毫升或20毫升,分别含生药34克或68克。每天注射1次,每次1~2支。方法:用脉通液500毫升稀释,经患肢动脉快速推注50毫升,余药缓慢滴注。连用10天后休息3~5天,再继续治疗,30次为一疗程。配合内服中药,虚寒型用阳和汤加减;瘀滞型用当归活血汤加减;热毒型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湿热型用茵陈赤小豆汤加减;修复阶段用顾步汤加减;气血虚亏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荣汤。

疗效:共治疗252例(其中15例为静脉给药),临床治愈143例,显效53例,好转21例,无效35例,总有效率为86.1%。静脉给药组总有效率为87.8%。

(7)血管Ⅱ号

组成:金银花、连翘、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牛膝、丹皮、延胡、桂枝、蜈蚣。

用法:上药制成干燥颗粒状冲剂。每次10克,每日3次,有溃疡者外敷全蝎膏。

疗效:用此方治疗46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20例,显效1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3.5%。对寒湿患者疗效较好。

(8)黄马酒(外用)

组成:白酒(或75%酒精)5000毫升,黄连60克,马钱子30克。

用法:将黄连、马钱子放人白酒内浸泡,一周后滤去药渣。每日用药酒浸洗患肢创面1次,疼痛较剧者,可多次用黄马酒浸湿纱布

外洗。洗后创面可再用其他药膏外敷。

疗效:使用黄马酒浸洗创面,再用油膏换药,止痛效果显著。62例患者平均基本止痛时间为6.7天,最短者2天。不论治愈与否,都能达到基本止痛。

(9)松桐膏

组成:松香Z00克,生桐油100毫升。

用法:将松香研成细末,和生桐油调成糊状,涂敷创面,每日1次。

疗效:共治疗20例脉管炎患者,同时内服脉炎散(制松香、水蛭、全蝎),均告临床治愈。

(10)脱疽洗才(外用)

组成:苏木、红花、官桂、干姜、乳香、没药、千年健、樟脑各10克,鸡血藤20克,细辛6克,透骨草15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汤液,趁热熏洗患肢,每日2~3次。

8.5 老中医经验

朱仁康医案

李××,男,28岁。初诊日期:1958年11月4日。主诉左足发凉疼痛,间歇性跛行10个月,左小趾趾端溃疡1月。1958年1月开始左足跟疼痛,随之足趾前半部和足趾亦觉疼痛,后又出现步行后小腿肚胀疼,休息后减轻,呈间歇性跛行已历10月余。病情日重,1月前左足小趾趾端形成溃疡,疼痛剧烈,彻夜不眠。患者为翻砂工人,长期受潮湿寒冷,嗜烟10余年。

检查:面色萎黄,形瘦,左足小趾端溃疡约1×1cm,少许**分泌物,腐肉未脱。足背黯紫色,左足发凉,足背动脉尚能触知。脉象滑数,苔黄微腻。

诊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证属寒凝湿阻,经络痹塞,气血不行而发剧痛,步履艰难。病人正气渐耗,寒郁化热,热胜则肉腐而小趾溃疡。治宜通络和营,清热化湿。

处方:银花30克,归尾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制乳没备4.5克,丝瓜络4.5克,地龙9克,二妙丸9克(包),海风藤9克,犀黄丸9克(另吞)。

二诊:服药8剂,苔黄腻渐化,疼痛减轻,改用四妙勇安汤:当归60克,银花30克,玄参30克,生甘草15克。

三诊:上药服4剂,疼痛明显减轻,趾端腐肉犹未脱落,舌心仍见黄腻苔,脉滑数。上方加赤茯苓15克,生苡仁9克,3剂。

四诊:小趾腐去收口,只足下地后尚疼,溃面收口处微破,流少许分泌物。上方加黄芪9克,共服20余剂,渐见收口。继续观察3个月,基本治愈。

按:脉管炎病人一般都有受寒受凉史,最忌立即向火烤,或用热水烫,否则极容易患本病。此为预防之道,至关重要。本病初期、二期,寒凝血瘀,阻于经络,不通则痛。用药着重温经散寒,通络活血,回阳止痛。晚期寒郁化热,热胜则肉腐、骨烂,应以大剂滋阴益气,清热化毒,以顾步汤、四妙勇安汤等图治,使之尽可能免于截肢。

8.6 用药规律

分析1980年~1990年25篇文献报道中专用方剂的药物使用情况,共使用药物81味,其中观察病例超过100例,报道文献在2篇以上的有28味,列表如下:

应用频度(例) 报道文献(篇) 药 ?物 >1000 18 当归。 700~1000 7~11 丹参、黄芪、乳香、没药、守官、地龙。 500~699 2~5 毛冬青、蜈蚣、党参、乌梢蛇、延胡、水蛏、附子。 300~499 5~8 川芎、银花、赤芍、甘草、牛膝、路路通。 100~299 2~17 桃仁、红花、玄参、鸡血藤、桂枝、蒲公英、威灵仙、松香。 <100 3 丹皮、血竭、连翘。

在上表所列31味药物中,活血化瘀药占50%。因而不难看出,活血化瘀法则已成为治疗脉管炎的主要法则。也有不少医家认为本病以虚中挟实者居多,治疗宜“攻补兼施”,或补益以托毒,或寓补于攻,因而参芪之属应用较多。临床实践证明,使用黄芪且用量大者,疗效多佳。近年来,虫类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显示出较好前景。本表所列前14味药物中就有5味是虫类药。验方“六虫散”和广安门医院所用的“通脉片”也都是以水蛭、虻虫、蟅虫、乌梢蛇、地龙、蜈蚣等所组成。

8.7 其他疗法

(1)针灸

①体针

取穴:主穴:经渠、血海、尺泽、三阴交、阳陵泉、上巨虚、下巨虚。配穴:热毒加太溪、复溜、鱼际、列缺;血瘀加列缺、膈俞;气血双虚加列缺、鱼际;肾虚加膻中、阴谷、太溪、膈俞。

操作:双侧均取,以常用穴为主,据症加配穴。寒湿用温针行补法,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同时灸太渊。血瘀用平补平泻手法,每日2次,每次15分钟。热毒用提插泻法,每日3次,每次20分钟。气血双虚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60分钟。肾虚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60分钟。

疗效:应用本法治疗77例脉管炎患者,临床治愈52例,显效13例,好转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8%。

②艾灸

取穴:主穴:分三组 a.气海、中脘、膻中、阳池、足三里、冲阳、太溪、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b.魄户、神堂、膈俞、膈关、筑宾;c.环跳、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

操作:第一组穴位每穴灸3壮;第二组穴每穴灸2壮;第三组穴针刺,得气后不留针。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疗8例(早期2例、中期6例),临床治愈5例(早期2例,中期3例),好转3例。随访2年,5例治愈者均未复发。

(2)单方验方

①惚木散

处方:惚木。

用法:煎服每次用量30~50克,碾粉冲服,每次5~10克,每日2~3次。

加减:热毒偏胜加银花、连翘、板蓝根;血瘀偏重加桃仁、红花、赤芍、丹参;寒凝加桂枝、细辛、干姜;体虚加黄芪、党参、当归、熟地。

疗效:治疗14例患者,临床痊愈9例,好转3例,无效2例。

②白花丹参制剂

组成:白花丹参。

用法:a.用白花丹参人白酒浸泡,去渣服酒,每服20~30毫升,重者可服50毫升,每日3次。b用白花丹参30~60克煎服,每日2~3次。c用白花丹参制成注射剂,每次2~4毫升,肌注,每日1~2次。

疗效:共治疗147例,治愈33例,显效70例,好转3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91.8%。临床显示酒剂效果比煎剂、针剂好。

③猫骨散

组成:a.生猫骨1具,连头尾,烧灰存性,研细为末。b.猫肉500克,黄芪60克,苡仁60克。c.黄芪6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细辛3克,龟版20克,鳖甲20克,蟹灰3克,乌梢蛇30克,银花炭30克,黄柏20克,地丁30克,牛膝20克,苍术10克。

用法:猫骨散冲服,每次1.5克,每日3次。猫肉煨黄芪、苡仁,炖烂熟,服食猫肉。中药煎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煎服。

③中药疗法

药液:中麻Ⅰ号、中麻Ⅱ号,或东莨菪堿注射液。

用法:中麻Ⅰ号5毫升或中麻Ⅱ号3毫升,每次配用氯丙嗪12.5~25毫克,肌注、静注或静脉点滴均可。每日1次或隔1~2日1次,连续5~6次后可休息3~5天再进行。一般疼痛消失后可停。

疗效:治疗Ⅱ期重症脉管炎30例,显效20例,好转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认为此法止痛优于,使皮温上升,行走延长,下垂肿胀消退,创面愈合加速。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8.8 其他措施

支持疗法:对体质较差,特别是感染较重者可予富有营养的饮食,大剂量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不能进食者可静脉输液,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的紊乱,贫血者可少量多次输血。

手术疗法:对已坏死的组织可进行手术切除。创面较大,表皮生长缓慢者,可行植皮术。对已坏死的足趾(手指),可进行手术切除。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