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美食推荐 美食推荐

信远斋无糖酸梅汤_信远斋无糖酸梅汤配料表

tamoadmin 2024-09-08 人已围观

简介1.北京老字号餐馆的文化及背景2.北京金糕属于哪里的特产3.梁实秋小时候的生活4.糖葫芦的制作方法。来北京到底该吃啥?北京的美食那绝对是数不胜数,烤鸭、涮羊肉这种京城特色浓郁的自然不必说了,特色美食,特色小吃那也是杠杠的~一、老北京涮羊肉提起北京的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是烤鸭。烤鸭有代表性,也是名声在外的。但一个会吃的北京人说起自己的当家菜,当仁不让该属涮羊肉!亲朋小聚,知己小酌,哥儿几个凑一起吃烤

1.北京老字号餐馆的文化及背景

2.北京金糕属于哪里的特产

3.梁实秋小时候的生活

4.糖葫芦的制作方法。

信远斋无糖酸梅汤_信远斋无糖酸梅汤配料表

来北京到底该吃啥?北京的美食那绝对是数不胜数,烤鸭、涮羊肉这种京城特色浓郁的自然不必说了,特色美食,特色小吃那也是杠杠的~

一、老北京涮羊肉

提起北京的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是烤鸭。烤鸭有代表性,也是名声在外的。但一个会吃的北京人说起自己的当家菜,当仁不让该属涮羊肉!亲朋小聚,知己小酌,哥儿几个凑一起吃烤鸭的不是没有,是几率相当小。涮火锅则普遍的多。所以在北京吃食,涮羊肉是无论如何不应该错过的。最妙赶上冬季,待隆冬腊月的天儿,窗外天地一片茫然,鹅毛般的雪花簌簌飘落,屋内热气蒸腾,呼朋唤友,让人身心俱欢,莫大满足。

介绍北京几个好吃的涮肉馆:

1、聚宝源

我个人首推“聚宝源”。这个馆子好像没有游记提到过。聚宝源位于西城区牛街,即广安门内大街牛街路口往南一点,路西。牛街是北京的回民聚居地,正经的回民宰牲由专职阿訇执行,讲究。北京人也普遍认为在牛街买的牛羊肉更干净,更地道。

正宗的涮羊肉讲究的是炭火铜锅。有一种酒精锅,人手一支,看起来小巧精致,也似乎更符合卫生理念,但是用这个吃北京涮羊肉,不是“味道”。清汤、麻酱小料(香菜、细葱花,韭菜花、酱豆腐、卤虾油、芝麻)、羊肉、百叶、、冻豆腐、宽粉、烧饼、糖蒜(解腻),一个都不能少。肉要鲜嫩,手切薄如雪花,走筷就熟,入口即化。

聚宝源的羊肉和芝麻烧饼确是惊艳,可贵的是价格也不贵。

2、窑台涮肉

宣武区陶然亭路12号,陶然亭公园北门往西,路南。上述大同,不细描绘,总之味道是有口皆碑的好,价格亦是大众能接受。窑台也有分店,但我认为还是这家的正宗。

3、南门涮肉

正名:宏源南门涮肉。南门是指天坛南门,因为这家店首开在天坛公园南门外,现在后海很好的位置也有分号。以前北京人熟知,现在名声渐隆,很多网友也是越来越知道了。他家胜在位置好,处于景点周边。对于很多旅友来说一举两得,节约时间。

4、小刘涮鲜肉

这家有意思。宣武区虎坊桥腊竹胡同12

号。腊竹胡同,这名字听着是不是就有味儿:)在胡同里边,去的路途中会经过老刘涮肉,别犹豫,继续往里走。草根,物美价廉。你要带着全家老小就没必要找这地方了,她适合一俩个人的深度体验。必须吃手切鲜肉,这才是正宗的老北京味。

但有一点让我非常失望,刚坐下服务员竟然问我们要清汤锅底还是麻辣或者鸳鸯锅底。这就显得非常不正宗了,正宗老北京涮肉都是清汤锅底。麻辣那是四川火锅。弄得不伦不类的,这点一定要批评一下啊。

言归正传,说说这里的肉,鲜肉都是20一盘,不分部位,价格那是相当的实惠。肉的口感和味道是我在北京吃过的鲜肉里面排第二的,第一那还得是右安门一家无名涮肉小馆。比起南门涮肉那是强多了。那些名气大的店都是去吃名气的,这种小店是实实在在来吃肉的。如果你是肉食动物就不要错过这里,一定要吃鲜肉,好吃不贵。

还有一些也是不错的店家,如:老五涮肉、老旗营涮肉、阳坊涮肉等等,在网上都有不错的口碑,口味各有千秋,大抵不错。各位朋友要是赶上了就近用膳,也能够领略正宗的北京涮羊肉。

涮羊肉的好馆子多在南城,就餐环境不要苛求。往往环境有了就没了围炉大啖的市井乐趣。至于东来顺,我就不推荐了。不是不好,只是有了这些又地道又平价的店家,又何苦为了个名号花费大把的银子?且东来顺有自营店加盟店之分,品质未免也有不同。

二、北京烤鸭

烤鸭已成为北京饮食的象征。据说基辛格每次到北京是必吃烤鸭的。当年骑着车在北京胡同儿满世界儿溜达的老小布什,都嗜这口儿。在1995年的金婚宴上,老布什还特点了烤鸭出席。

有些朋友不能欣赏烤鸭,觉得她太过油,有道理。好在不是天天吃,偶尔品尝一下,且把健康理念放一放,还是可以接受。何况从中还能吃出文化和历史。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写:“北平苦旱,不是产鸭盛地,惟近在咫尺之通州得运河之便,渠塘交错,特宜畜鸭。佳种皆纯白,野鸭花鸭则非上选。鸭自通州运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续。以高粱及其他饲料揉搓成圆条状,较一般香肠热狗为粗,长约四寸许。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在两条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

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塞入。鸭子要叫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眼的分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的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东西挤送到鸭的胃里。填进几个之后,眼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关进一间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十百只鸭关在一起,像沙丁鱼,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予水喝。这样关了若干天,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一来鸭子品种好,二来师傅手艺高,所以填鸭为北平所独有。抗战时期在后方有一家餐馆试行填鸭,三分之一死去,没死的虽非骨瘦如柴,也并不很肥,这是我亲眼看到的。鸭一定要肥,肥才嫩。”

用这等选料再加上独门手艺,也便是名店近200元一只鸭子与街边店几十元一只鸭子的区别所在。尽管很多北京人一辈子也不去吃全聚德,就像杭州人未必非到楼外楼吃醋鱼一样。但作为一个旅行者,还是体味一下正宗的食材为好,来都来了,又何必探龙颔而遗骊珠呢。

这里不分名次,因为大抵差不多。

有句话说“外地人在北京吃烤鸭吃全聚德,外国人在北京吃烤鸭吃大董,北京人在北京吃烤鸭吃九花山”。

九花山烤鸭

位于海淀区增光路55号紫玉饭店1-2楼,鸭子168元一只,饼、酱、黄瓜都要单独花钱,但是鸭子很好吃,芥末鸭掌好吃,烤鸭的味道绝对不比全聚德差,但价钱要实惠一些。

有些朋友只知道全聚德,大董,九花山确实都是吃烤鸭的不错选择,虽然一些北京人还都不晓得九花山的名号。“鸭王”一度也很出名,也有很多分店,只是近来声势渐弱。全聚德名声在外,不愁生意,而且频接团队,就有招待不周,店大欺客的现象。我也认为不必非取全聚德,不必非要凑热闹。

大董烤鸭店

东四店环境很好,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南新仓国际大厦1-2楼;团结湖店人气极旺,朝阳区团结湖北口3号楼(长虹桥东南)。菜品精细,价格不菲。

便宜坊

则是另一个门派。北京烤鸭分为焖炉和挂炉两大门派,便宜坊是焖炉烤鸭派系的代表。烤鸭不见明火,故而有减少了明火烤制易产生致癌物的现象之说。

至于哪个口味更好,人言人殊,各位旅友自己体会吧,其实,都差不多,老字号都不信了还能吃什么。

网上盛传的利群烤鸭店,因为上过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神奇的地球》而闻名。网友口口相传,宣传其不做广告,我看也不过是经营的另类手段罢了。地窄僻涩人多等座,人们越愿意一探究竟,而今,小众似乎愈发彰显品味:去不去您看着办呗。

再多说两句,给资深的旅友:如果你已经吃过了甚至多次吃了北京烤鸭,还有意进一步探求的话,不妨再尝试一些较为另类的。颐和园听鹂馆的烤鸭据说用中药调制,另有味道。又如清真第一楼鸿宾楼的烤鸭,清真风格,亦有独到之处,皆值得品味。

三、北京的老字号

很多人都没有去吃过北京的老字号。老字号大都国有,服务、装潢等诸多细节不及与时俱进。很多老号历经浩劫,几已断档,掌握他们的国企又官僚习气,不思进取,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我们老字号的生命力。那一道道千锤百炼,风格独树的名菜佳肴能够薪火相传下来。

拣几个自己体验过的,相信还不会误了大伙儿。排名不分先后。

1、同和居

同和居位“北京八大居”之首。“八大居”——同和居、沙锅居、泰丰居、万福居、阳春居、东兴居、福兴居和广和居。多数凋零,似硕果仅存同和居和沙锅居。老北京山东馆子居多。同和居味道醇厚,我认为值得尝试。三不粘、贵妃鸡、烩乌鱼蛋、糟熘三白、烤馒头是同和居的看家菜。

价格嘛,人均消费100元左右,若以今日之消费水准也属正常:马三立老先生的相声段子——《起名字的艺术》提到过同和居:“订婚,哪儿吃?同和居!同心合意,永远同居;离婚,哪儿吃?吃包子,狗不理”。

地址:西城区三里河月坛南街甲71号。

2. 砂锅居

砂锅居位置较好,北京的中心地带,很是方便。以砂锅系列尤其砂锅白肉,九转大肠等最为有名,杏仁豆腐之类的甜点也很受推崇。与同和居均属鲁菜一系,菜品亦有相通,如三不粘、糟熘系列也是拿手。

地址:西城区西四南大街60号(近缸瓦市)

3.鸿宾楼

清真饭庄,北京八大楼之一,“回民婚宴的最高承接处”,我有讲究的回民朋友,婚宴是非鸿宾楼不可的。红烧牛尾是招牌,烂而不散、瘦而不柴,芫爆散丹、红烧蹄

筋、扒肉条、宫爆虾、糖卷果(懂吃的食客会念这三个字,糖、卷读阳平即二声、果要读“顾”音)都属精品,价格小贵。“国营”的范儿。多婚宴,如欲前往,注意错开高峰时间。

地址:西城区展览馆路11号(百万庄路口)

4. 晋阳饭庄

山西风味。“香酥鸭”“过油肉”“刀削面”是招牌。之所以推荐这里,是因为这里的面食做的很好。北人好面食,平心而论,真正做的好的面馆北京似乎不多了。南方朋友不能欣赏面食,但来到北京,我劝君不妨尝试,因为这才是真正的旅游,不是吗?

晋阳饭庄还是纪晓岚故居的所在地。吃完饭可免费参观。门前的一架浓荫密盖的古藤,系纪晓岚亲手所植。当年,老舍先生就常来此品晋风,赏古藤,留下七绝一首:“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十丈紫藤花。”

现在回想起来,晋阳饭庄占用纪晓岚故居,也许是一件好事。毕竟来来往往的食客保住了阅微草堂的人气,总比茅盾故居、梅兰芳故居门前冷落要好上许多。更何况到晋阳饭庄的老少爷们多少都知道了纪晓岚的名号。”

地址:珠市口西大街241号

5、丰泽园饭庄

珠市口西大街83号,距晋阳饭庄不远。鲁菜名店,其葱烧海参可谓金牌一品,举世无双,全国亦难有望其项背者。牛到什么程度?丰泽园说这道菜一年的销售收入达千万,几乎占了全部营业的三成。

这样的名头,身价自然不低。丰泽园饭庄的海参菜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条件宽裕的建议尝试,不愿铺张浪费的朋友尽可改换门庭作他选,我以为切不可来了这里又不点海参,那到丰泽园干吗来了?

最后不太推荐烤肉季,就在后海核心地带,银锭桥旁,位置好,字号也老,还能送上船去,这般优势倒是好好经营啊,结果又是个不愁买主的范儿,本人一次不是在饭口时间去,点啥没啥,只能有啥吃啥,做的再好也大失所望。

四、北京的特色饮食

(一)羊蝎子

羊蝎子是老北京的吃食,因食材取自羊的脊椎骨,形似蝎子而得名。吃法还是火锅的套路。

1. 满朋轩

东城区桃园东里15号,

即南二环路辅路,路南。和南门涮肉是一家老板。追捧他家的人很多,晚上路边排满了车。味道不错,价格实惠是主要原因。建议来这儿吃就吃最贵的锅子,肉多而

嫩,否则尽是骨头。羊蝎子普遍偏咸,而且是越吃越咸,非大量喝水不可,兴许是不咸味道便不那么足了……吃完蝎子最后往锅里抻面片是标准吃法,浓汤的味道煮

进面里。我也在别的城市吃过羊蝎子,味道不济。

2. 山水间

在南三环洋桥政洋大厦和龙潭湖公园东北角都有店,味道尚好,不做累述。

北京较多的羊蝎子连锁是老城一锅,但我对其不是很赞同,大概是吃过一次没有留下太深刻印象的缘故。也许正巧赶上的店家不好使我以偏概全了,但还是不推荐。

(二)卤煮火烧

卤煮火烧是老北京纯粹的东西,典型的庶民食品,出了北京城我从未见过有人在吃。

卤煮火烧又叫卤煮小肠,源自宫廷的“苏造肉。”据说光绪年间因为用五花肉煮制的苏造肉价格昂贵,所以民间用猪头肉和下水代替,久而久之,造就卤煮火烧。

火 烧切井字刀,豆腐切三角,小肠、肺头剁小块,从锅里舀一勺老汤往碗里一浇,再来点蒜泥、辣椒油、豆腐乳、韭菜花。卤煮火烧在意的是下水要洗净,火烧要戗

面。这两条做不到,或有异味,或火烧煮烂,无法食用。火烧要透而不黏,肉烂而不糟,其中味道最厚重的还是小肠,酥软味厚,偶尔吃到一片白肉更是满口脂香。但口轻的人会觉得汤口很咸。

很多小馆都卖卤煮,但有名的只有小肠陈。

小肠陈的老店在虎坊路南横东街东口,已经拆了。各家店都是分家后其家人各自开的,并不是连锁。大多为小铺,以其女儿所开的几家小肠陈饭庄规模较大,还推出了

砂锅卤煮、卤煮火锅和各种炒菜。卤煮火烧该论碗吃,但小肠陈饭庄的卤煮火锅很是气派,各类食材转圈码放在锅子上,如花团锦簇,蔚为壮观。其他小菜做的也不

错,如蓑衣黄瓜,酸脆爽口,焦溜肥肠、酱爆猪肝等都是北京家常菜。侯宝林先生、琴书泰斗关学曾先生生前都是小肠陈的常客。

卤煮的内脏终肥腻,胆固醇也高,有碍健康,应视各人身体而行。

(三)清真饮食

1. 爆肚儿

一定要加儿话音(豆汁儿也是如此),否则就全然不对了。

爆肚儿是把羊肚儿或牛肚儿放入沸水中焯,几秒钟即可,功夫全在时间火候儿上。因为肚儿按不同部位火候要求各不相同,时间短了生,长了老,无法下咽。恰到好处才吃起来香脆嫩滑,蘸着麻酱佐料吃,在唇齿间咯吱作响,这种曼妙感受非身体力行而不足外人道也:)

爆肚儿又是只有北京才做得的食物,北京爆肚儿由回民经营,用的羊肚必须回民宰杀,收拾得也十分干净,没有异味,所以很有信誉,过去梨园界的名角儿颇多中意。

现在打着老北京风味旗号的很多饭馆里也提供爆肚儿,只是菜单上不分这些许花样,统统以“爆肚”以概之。你点这道菜,上来的也就是一盘黑百叶。而专门的爆肚儿

店吃的就讲究多了,按部位不同分肚仁儿、肚领儿、肚板儿、食信、散丹、蘑菇头等等等等,肚仁儿最妙,散丹爽口,最后再上个芝麻烧饼夹酱牛肉,夫复何求。吃这些东西对胃有好处,又极适小酌独饮。

北京爆肚儿的名号也挺多,我比较欣赏“爆肚冯”菜市口店,宣武区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不是街边面脸,稍往里去才得见。

网上多被提到的后海九门小吃,也有爆肚冯,但我和朋友是不去的,九门小吃,一无是处。

西德顺爆肚王是另一家久负盛名的,屋中介绍梅兰芳大师曾是这里的常客。我只吃过一次,但未觉特殊惊艳,这吃饭也是与当时的时间、地点、气氛诸多因素有关,位置蛮好,朝阳区和平里中街29号,地坛公园北门西300米。

2. 吐鲁番餐厅

名为吐鲁番,实则新疆菜和北京清真菜兼营。好吃羊肉串的人一定不能错过。他家的肉串确实好,脂香四溢,满口流油。扒肉条,炒面片,拉条子等特色菜做的也是味道十足,呼朋唤友好去处。宣武区牛街路口,聚宝源斜对面。

(四)炸酱面

炸酱面是北京人的当家饭,在北京人的心目中也远高于上述几个,放在最后是因为我没有吃到绝好的炸酱面馆,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了,其实我的很多朋友也都觉得,最好吃的炸酱面——家里做的。

海碗居、北平楼都算较有名气的,吃吃也行,具体而微。

五、北京小吃

1. 豆汁儿及其他

有人说:豆汁儿是很主观的食品。是非常有道理的。喝不了豆汁儿不算北京人。我原先以为喝豆汁儿都是老一辈,眼前这世风日下的,小孩儿都妆成红发碧眼,直接能演西游记的主儿,谁还接受这个啊?过去自己也是不能尝,后来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喝上了,发现原来很多朋友都喝,可见文化是断不了代的,你是什么人从骨子里就是了。

王洛宾对豆汁很钟情,一次学生们请他喝豆汁,他连喝四碗,外加两个芝麻烧饼、三个焦圈,一碗丸子,学生们都看傻了眼,直呼老师还保有“无产阶级的肚子”。

豆汁儿是制作绿豆粉或粉丝的下脚料,绿豆浆水经过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儿,发酵后的豆汁要加水烧开,再以小火保温,还非得冒点小泡的滚烫才算合格,口感如豆浆般浓稠,气味馊腐,像坏的绿豆汤,第一次喝难免怀疑:喝了会生病吧?不过北京人会劝你:“捏着鼻子多喝两口,感觉就不一样了。”

她能解毒开胃,感冒前喝碗豆汁儿,什么药都不用吃了。豆汁儿要配辣咸菜和焦圈同吃。

硬 逼着游客喝豆汁儿有点不厚道,毕竟我们也不是一上来就能喝,也经过反复纠结。但是能试豆汁儿的朋友,一定是深度旅友。金庸先生在北大演讲,被教授们请到一名曰“忆苦思甜大杂院”的饭庄就餐,席间端上来豆汁儿,查先生是规规矩矩按照地道的方法,用筷子搅和着,一口一口呷下去直至碗干。我看文章到这里肃然起敬,这是胸襟!

护国寺小吃店

西城区护国寺大街93号。离梅兰芳故居很近,向东沿定阜街可到辅仁大学旧址和恭王府花园。

华天地外小吃店

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180号。坐落在地安门十字路口东北角。临近景点:景山、北海后门、什刹海、钟鼓楼。

这两处都离后海不远,除了豆汁儿还有很多北京小吃,如麻豆腐、驴打滚、姜汁排叉儿、炸灌肠、炸咯吱盒儿……平心而论,北京小吃绝说不上特好吃,更别提人见人爱了,但有其特性。希望旅友还是本着融入的心态去体验,不合胃口也用不着大呼上当。

和同和居、砂锅居一样,这两家都属于聚德华天门下。

南来顺饭庄

宣武区南菜园街12号(大观园西门南侧),一面是饭馆,一面是小吃铺子。我觉得南来顺吃小吃还是不错的,品种较全,而豆腐脑,牛肉包子之类也挺好吃。

老磁器口豆汁店

崇文区天坛公园北门对面,地小店破,但都是老主顾。

这些地方,北京人都爱在这里吃早点。

以上并没有囊括北京所有的小吃店,只是比较有名气。北京的国营和老字号小吃店虽然在经营和服务上尚需改进,味道也良莠不齐,但至少做法上依然很正宗,而且价格也很便宜。大部分小吃制作复杂、利润不高,这也是许多饭馆和私人小摊不做的原因。至于王府井小吃街之流,多炒面、凉粉、炒饭、炸串等街摊货色,只顾赚钱,不重社会效益,所经营的小吃既不正宗,且品种少,质次价高,纯粹是在误导游客。

再说个分支话题,豌豆黄和芸豆卷

是本人很喜欢的小食,温润细腻。上述小吃店多半也做,但我尤其欣赏北海仿膳和颐和园听鹂馆做的,因为本就是宫廷小吃,似乎精致典雅的宫廷菜府做起来才更有韵味。但这两家消费颇高,故没有推荐。其他还有如圆梦烧饼、栗子面小窝头等等,都是极赋意趣的。对宫廷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前往一试。

我倒建议吃宫廷菜前,可上优酷查阅一下S.E.N.S神思者的《故宫的记忆》的MV,气势恢宏,让你对紫禁城印象大增;或是携一本高阳先生的《清朝的皇帝》,能怀古思今,情与景融了。

2.炒肝儿

北京做的好的炒肝儿,少了。网上追捧的姚记炒肝店,只能说差强人意,聊胜于无。好的炒肝儿要用口蘑汤吊味,饿的时候吃特别的香;放蒜的时机要准,否则有死蒜味儿,现在谁知道还有没有人讲究……吃炒肝儿标准要配肉包子,和卤煮一样,不便多吃。

东城区鼓楼东大街331号(鼓楼湾东南角)

3. 宫廷奶酪

和老外的cheese不是一个东西。我比较推荐三元梅园。虽说他家现在分店众多,也存在良莠不齐,但总体来看口味还过的去,原味奶酪和豆沙奶卷最好,我还挺喜欢炒红果,其他一般。炎炎盛夏品尝奶酪,消暑解馋,冰浸齿牙,十分惬意。

北京街头还多卖一种鸭蛋青色大肚儿陶罐酸奶,名字或曰蜂蜜酸奶,或曰茯苓酸奶,物美价廉,也很好喝。

网友多谈及南锣鼓巷儿里的文宇奶酪店,文宇奶酪价格不廉,花样颇多,老佛爷怕也没吃过芒果味的。我以为是锣鼓巷儿中无第二家者矣,若扔到大街面上去,不会如此火爆了。

4. 信远斋的酸梅汤

酸梅汤不行,一定要信远斋的……其实没这么绝对,我也是中了梁实秋先生的毒:梁先生曾带小孩们到信远斋喝酸梅汤,准许他们能喝多少碗都可以,结果连喝了七碗才罢休,他自己也赞味浓而醇,并望“酸梅汤有朝一日营销全球,别任可口可乐到处猖狂。”酸梅汤现代化瓶罐包装,北京超市皆有贩卖。途径上便利了,感觉却远了,和梁实秋站在店门口喝完一碗接一碗的味道肯定不同了。但终归聊胜于无,举杯邀月,可念先辈遗风。

一些饭馆也提供信远斋的酸梅汤,尤以那种大肚儿玻璃瓶为佳,看着就有意思。

六、回家:不买果脯,别带烤鸭

如今世界大同,北京也没什么非带走不可的东西。果铺没人吃,袋装小吃味道多也不对,袋装烤鸭则是根本没法吃。可能带的人也为难,不带烤鸭似乎说不过去,恐怕接受者都是满怀希望,认为从北京回来不带烤鸭简直是伤天害理。

我推荐个试试。

1. 首推天福号的酱肘子

北京立春这天,吃春饼,全市天福号的酱肘子一开门就被抢光了。

天福号的绝活在配料和掐汤,肘子进锅一个小时后开始掐汤,这就需要能随时掌握火候。此外就是收汁出锅,虽叫酱肘子,可没有一点酱或酱油,肘子上的色那是糖色。出锅时要让皮贴在肉上,提拉起来不碎不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到口酥嫩。

天福号的名号也有点意思,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

山东掖县人刘凤翔带领孙子来京谋生,与一山西客商合伙在西单牌楼东拐角处开了一家酱肉铺,经营酱肘子、酱肉和酱肚等。但店堂狭小,无名无号,所以一直不景气。不久,山西人撤股,由刘家独自经营。一天,刘凤翔到市场进货,见旧货摊上有一块旧匾,上书“天福号”三个颜体楷书,笔锋苍劲有力。刘凤翔认为这字确有功底,并含有“上天赐福”之意,正好用作字号来招揽生意。于是他买下牌匾,回家稍加油饰,悬于自家小店门楣上,果然气派非凡,顿使小店生辉。从此一些文人

墨客常停留在店前品评“天福号”三字的书法,顾客渐渐多起来。小店以此命名后,生意日渐兴隆。天福果降。

天福号专店:西城区西直门内大街213号(北草厂口)。很多北京的超市里也都有柜台,现价不廉。

2. 月盛斋酱牛羊肉

月盛斋也是一家经营清真酱牛羊肉的老字号,创于清乾隆四十年(1755年)。小时候吃他家酱牛羊肉,记得香气四溢,印象深刻。但是而今的真空包装我是没有尝试过,见人家的品论也是好坏不一,众说纷纭。只有你自己尝试了。

他们家也有个故事极是有趣:传慈禧太后每夏到颐和园避暑听政,每晚必有一顿夜膳,而所食之物,又必有月盛斋酱肉、烧饼及粥,出炉烧饼夹月盛斋刚烧好的烧羊

肉,入口即发出引人食欲之香味,且愈嚼愈香,回味无穷。月盛斋掌柜也因此要轮流值守寿膳房。后慈禧撤帘归政,退居颐和园,月盛斋则派专人值勤。一年冬日,月盛斋掌柜于后山抽烟而引山火,论罪当斩,岂料太后一句:“办了他,我吃什么?!”平安无事矣。看来做人就得让别人挂念你点什么!现在的前门步行街上有店。

3. 六必居和天源酱园的酱菜

“六必居”三个字,相传是赚得严嵩手书。这几个字确实不容易写又确实写的好。期间,老匾被当成“四旧”破坏,店名也改为“红旗酱菜厂”。12年,田中角荣访华,田中问周总理:“听说你们有个‘六必居’?”,周总理说有,回头通知六必居——把老匾挂出来!结果赶紧修复,重悬店堂!

六必居的酱瓜儿、甜酱甘螺、八宝菜、花生仁儿……好吃,酱味浓郁,清脆嫩香。

天源酱菜本是另一家。酱菜的做法出自清宫内廷的名师,做工精细,用料考究,甜咸适度,很受南方人和外宾的欢迎,所以又有“南菜”之称。现在天源已归入六必居旗下。

喜欢吃酱菜的朋友可以买来,我认为送给亲朋至友也是极好的。当然还得人家识货,否则被暗骂:“哼,咸菜也送得出手——小气!”就得不偿失了。

4. 同仁堂

北有同仁堂,南有胡庆余堂。同仁堂的不能算吃食: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风靡一时的《大宅门》,就是同仁堂的影子。拍得确实好看,据说当年广东香港的观众纷纷舍去粤语台的配音,转中央台看字幕,听字正腔圆的北京腔,和看英文原版一个道理。

我尤其欣赏同仁堂的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还有一联也是极好的“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我们的老字号做生意更做人!谁说中国人不会做生意啊,是现在太多的原因让我们舍去的太多!

同仁堂名药很多,尤以安宫牛黄(救命的)、乌鸡白凤丸(妇科)、六味地黄丸(补肾)有名。可到正宗的同仁堂药店购置。带点药都比那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强。

北京老字号餐馆的文化及背景

先秦时期四大菜系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 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 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形成了苏 菜的雏形。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 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 形。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 南王时,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 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中华饮食 文化形成时期

? 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 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 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 多的食物品种。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 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 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 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 誉为“中国第五明”的豆腐也在此时 被端上饭。

三、饮食文化的高峰——唐朝

? 作为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一段历史,饮食文化在 发达繁荣,兼容并包的唐宋自然也随着经济政治 的发展而发展起来,达到一个高峰。 ? 过分讲究饮食的现象也尤唐为甚,菜肴分高、中、 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最有名的要数 烧尾宴了,烧尾宴是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 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尚书 令左仆射韦巨源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宗,肴 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58道菜可以说是唐 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代表。李公羹是唐武宗时宰相 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 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

元朝-火锅

火锅,古称“古董羹”,因投料入沸水时发出的“咕咚”声而得名。火锅花色纷呈,百锅千味。火锅不仅是美食,而且蕴含着不少饮食文化的内涵,为人们品尝时倍添雅趣。火锅虽味美,但在吃火锅时要注意卫生,讲究科学,一要注意选料新鲜,以免发生食物中毒。关于火锅的起源,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重庆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宋朝

摆脱了饥饿威胁的人们有了更闲适的时间、更从容的心思来琢磨饮食,研究烹饪之道,发明各种美食,以满足舌尖上的享受。今天任何一名厨师必须熟悉的烹、烧、烤、炒、爆、溜、煮、炖、卤、蒸、腊、蜜、葱拔等烹饪技术,正是在宋朝成熟起来的;现在我们能够品尝到的火腿、东坡肉、涮火锅、刺身(宋人称为“脍”)、油条、汤圆、爆米花、各式糕点等美食与小吃,也是发明或流行于宋代。

? 东坡肉与火腿是宋人发明的

? 湖北黄州,在十一世纪还是一个“蛮荒之地”。“一肚子不合时宜”的苏轼在这里度过了他一生中的第一个低潮期,因为“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一个低微而没有多少实权的闲职。但这位乐天派的诗人决心从平淡的生活找出人生的乐趣。品尝一次美食,显然可以让黯淡的世俗生活焕发出舒心的光彩。

? 红烧肉,中国人食谱上最常见的一道菜式,以味醇汁浓、肥而不腻、入口香糯而让吃货们食指大动。今天的人们相信,这种成功地将猪肉中的油腻转化为醇厚美食的烹饪技术,正是苏轼在黄州发明的,人们将这道美食命名为“东坡肉”。东坡,是黄州的一块撂荒旧营地,苏轼在这里开荒耕种,亲近自然,自号“东坡居士”。

? 宋朝的黄州人,尚不知道经过神奇的烹调,一块普通的猪肉在火与酒的复杂作用下,可以发出诱人的美味。“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在美食家苏轼看来,这无异于暴殄天物。

明朝

花生最初出自1538年左右苏州的两条原始资料。玉米的首次确切记载是在1555年,出自河南;最初应该在中国其他地区引种。在那之前,玉米可能是以适合各种谷物的通用名而被断断续续地引用。玉米肯定是经海路而来,同时也可能取陆路从云南入境。在前哥伦布时代,玉米在中国并不为人所知,但欧洲人一到远东,无疑就被引进了;葡萄牙人发现,玉米在热带条件下比其他任何农作物都长得更好,所以他们到处种植,而且经常当其刚刚首航到某一地区时就这样做。由于产量高,甚至在丘陵和贫瘠土壤中也易于生长,玉米迅速地传播开来。

? 烟草(可能还有若干小宗食物性作物)也大约值此期间随伊比利亚人一起进入中国。几种农作物在华南根据名称辨识出来,这种名称是将形容词“番”与长期确定的本土作物名称连在一起[西方人至今有时仍被辱称为“番鬼佬”这些农作物全都从新大陆传入;全都是由伊比利亚人收集并广泛传播的典型拉美植物;其中有些食物,讲英语的民族并不食用。相比之下,标准的欧洲农作物和此后舶来的新大陆农作物名称则含蓄一些,红番椒肯定与之同来,广泛流行于南亚和东亚的大部分地区,这表明引进既早,传播又快。在中国,红番椒仅在湘菜地区才真正流行,但却闻名和应用于全国。

? 到明朝末年,新大陆的食物性作物甚至在中国的极偏远处也很重要了。徐霞客这位晚明的坚忍不拔的旅行家发现,偏僻的华南内地山区的瑶族也大量依靠马铃薯和甘薯生活。

? 其他新的农作物屈指可数,因为中国已经拥有亚洲其余地区可以提供的大部分农作物。棉花种植极大地扩展了,而土生的乌桕也许刚被栽种,因为明以前的原始资料中未曾提及过,但这些农作物中无一是食物性作物。作物比例的变化更重要:稻谷的地位进一步加强,它作为中国的重大主食而举足轻重,一如现在。同时,小麦在南方普及开来,而面粉成为日趋重要的食物。罗斯基发现,福建的穷人买不起米,转而将面制品作为主食。面粉大概是制成面条以供食用,福建人不论贫富均把它当成主食。

清朝

清朝统治时期,宫廷美食走进了寻常百姓家。咸丰五年,便宜坊烤鸭店开业;同治三年,全聚德饭馆开业,这个时期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老字号的展时期,如月盛斋的酱羊肉、六必居的酱菜、王致和的臭豆腐、信远斋的酸梅汤、东来顺的涮羊肉等均成为了寻常百姓餐桌上的佳肴。小吃方面还出现了杏酪、炒栗子、萨其玛、芙蓉糕等。

茶台茗叙 :古乐伴奏-满汉侍女敬献白玉奶茶

到奉点心 :茶食刀切 杏仁佛手 香酥苹果 合意饼

攒盒一品 :龙凤描金攒盒龙盘柱 (随上乾果蜜饯八品)

四喜乾果 虎皮花生 怪味大扁 奶白葡萄 雪山梅

四甜蜜饯 蜜饯苹果 蜜饯桂圆 蜜饯鲜桃 蜜饯青梅

奉香上寿: 古乐伴宴-焚香入宴

前菜五品: 龙凤呈祥 洪字鸡丝黄瓜 福字瓜烧里脊 万字麻辣肚丝 年字口蘑发菜

饽饽四品: 御膳豆黄 芝麻卷 金糕 枣泥糕

酱菜四品: 宫廷小黄瓜 酱黑菜 糖蒜 腌水芥皮

敬奉环浆: 音乐伴宴-满汉侍女敬奉贵州茅台

膳汤一品: 龙井竹荪

御菜三品: 凤尾鱼翅 红梅珠香 宫保野兔

饽饽二品: 豆面饽饽 奶汁角

御菜三品: 祥龙双飞 爆炒田鸡 芫爆仔鸽

御菜三品: 八宝野鸭 佛手金卷 炒墨鱼丝

饽饽二品: 金丝酥雀 如意卷

御菜三品: 绣球乾贝 炒珍珠鸡 奶汁鱼片

御菜三品: 干连福海参 花菇鸭掌 五彩牛柳

饽饽二品: 肉未烧饼 龙须面

烧烤二品: 挂炉山鸡 生烤狍肉 随上荷叶卷 葱段 甜面酱

御菜三品: 山珍刺龙芽 莲蓬豆腐 草菇西兰花

膳粥一品: 红豆膳粥

水果一品: 应时水果拼盘一品

21世纪前后

上世纪70年代: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

在这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萝卜、大一度成为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菜,并代替了粮食。家家户户都在腌制咸菜,似乎只有逢年过节时才会“几近无限量”地包顿饺子。偶尔有重要的客人,也会安排杀鸡杀鸭招待。一般的家庭中,女性仍然不上桌同客人一道吃饭。尤其是中小型城市,餐桌上只有家里的长辈和男人们。

在上世纪50年代前,健康的标准是“只要求不生病”。20年后,这个标准似乎没有什么改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时代还没有那么多的糖尿病患者,最甜的烤红薯和爆米花也只是孩子们偶尔才能享受的。这个时代的符号很相似: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的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上世纪80年代:从温饱走向小康

这个时代,从温饱走向小康的中国人,餐桌上逐渐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盛。过去限量供应的大,已经让位于木耳、丝瓜、西红柿、蘑菇和荷兰豆。尤其到了中后期,在城市居民的菜篮子中,一年四季都可以装满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

从初期的粮油、副食品敞开供应,所有的票证都被逐出历史舞台时,预示着一个新饮食时代的到来:以往逢年过节才端上餐桌的红烧肉,已经慢慢开始增多。过去闻所未闻的三文鱼和鲈鱼,也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每个人都有一个明显的感觉:生活水平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化。虽然如此,能够明显提高身体素质的牛奶,依然还是没有在这个时代中普及。直到中期,全国实施了菜篮子工程,把禽、蛋、奶、水果、蔬菜等包括在菜篮子工程里统筹解决,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才彻底解决了副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粗粮食品逐渐从百姓的餐桌上淡出,细粮成为餐桌上的主角,而粗粮成了配角。一些粗粮已经被淘汰,与此同时,野味和海鲜也逐渐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饭桌上,各类蛇鼠,还有娃娃鱼、穿山甲、果子狸等都纷纷出笼。那时候没有禁止捕食这些山珍野味,因而人们都十分喜欢大啖那些美味的红烧山珍野味。从这些菜肴中人们依稀看到,黎明前的曙光已经到来。

上世纪90年代:饕餮时代的来临

从这个时代初期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一年在餐桌上甚至能吃掉上千亿元人民币,菜肴的种类和档次也开始步入历史顶峰期。在这个时代的餐桌上,尤以鲍鱼最吸引眼球。自古以来,这道菜就是尊贵生活的象征。在各个朝代,吃鲍鱼往往是豪门贵族、帝王将相才能拥有的幸福享受。尽管它的营养成分并不是最齐全的,但它给人的心理满足却非同一般。就在这个“追逐心理满足”的时代,有位美食家对鲍鱼在中国内地受到热烈欢迎的程度,一针见血地指出:“美食与营养是有一定距离的,在餐桌上,最主要的是口感而不是营养。鸡蛋有营养价值,但它不能代替人们对美食的感受。另外还有一种文化的追求在内。”

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中国人饭桌上的新宠。与此同时,国人把牛奶从特种营养品的位置摆上了普通的餐桌,中国乳业于是开始高歌猛进,进入一个超常发展时期。

随着生活的富裕,中国菜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胃口。俄罗斯美食、法国大菜、意大利比萨、日本料理、韩国烧烤、美国麦当劳等纷纷进军中国,中国人不出国门便能吃遍世界。这个时代的你无论走到何方,大街小巷各种档次和风味的餐厅与酒肆都随处可见。随之而来的恶果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症患者人数持续攀升,于是,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减肥。

21世纪:吃并选择着

麻辣小龙虾、香辣蟹、水煮鱼都是这个时代的餐桌文化。但在本世纪初突如其来的一场SARS,以及层出不穷的诸多“黑幕”曝光,让很多都市人腹中的馋虫都被杀死。人们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被重视起来。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大批商家针对市场,及时推出各种自然绿色系列食品,理由是清新健康,当然最重要的是,卡路里含量很低。

牛奶的发展进入巅峰时期,纯牛奶、脱脂牛奶、加钙牛奶应有尽有,数不胜数。过去的人们喜欢买冷冻室大的电冰箱储存鸡鸭鱼肉,现在也开始讲究食用有营养的鲜活食品。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鸡鸭要吃现宰的,鱼要吃欢蹦乱跳的。带着露水的嫩黄瓜,空运来的鲜荔枝,放在餐桌上还活的虾,叶子翠绿的鲜桃,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落在鲜货上,而不是价格上。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怎样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在21世纪的初期,清醒而及时地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但从科学的眼光来看,似乎做得还是不够。

北京金糕属于哪里的特产

北京文化 中不光有世界知名的名胜古迹,还有一些闻名遐迩的老字号,这些老字号分别有餐馆、小吃、茶以及穿戴。这些老字号都是历史悠久,世代传承的技艺。下面我就带大家来了解北京老字号餐馆的文化就背景,一起来看看吧。

餐馆

东来顺饭庄

创建年代:1903年

招牌菜:涮羊肉片、手工切羊肉、肥牛、芫爆散丹

东来顺改良了涮羊肉的器具,并以选料精、加工细、佐料全、火力旺的独到之处,成为京城涮羊肉之冠。

 鸿宾楼饭庄

创建年代:1853年

招牌菜:烤鸭、红烧牛尾、红烧蹄筋、沙锅羊头

鸿宾楼是久负盛名的清真风味饭庄,被美食家、穆斯林和社会各界誉为“京城清真餐饮第一楼”。

 烤肉季饭庄

创建年代:1848年

招牌菜:烤羊肉、炸亨大虾、鸡米海参、松鼠桂鱼

烤肉季主营北京烤肉和清真炒菜。“烤羊肉、观景、赏荷”被视为烤肉季烤肉“三绝”。

 畅饮

信远斋:酸梅汤

创建时间:1740年

信远斋的酸梅汤按照清宫御膳房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每到夏季,用特制的木冰箱冰镇酸梅汤出售。酸甜香浓、清凉爽口。

 吴裕泰:茶

创建时间:1887年

徽州歙县人吴锡卿创号,自、自窨、自拼,形成了香气鲜灵持久,汤色清澈明亮的独特茶口味。如今还推出花茶、抹茶冰激凌,秒杀洋快餐。

 小吃

稻香村

创建时间:1895年

南京人郭玉生在前门大栅栏的“稻香村”食品店。由于制作精细考究,甜咸相间,一反北方食品味重色深的习惯,很快赢得北京人喜爱。如今仍售卖各式糕点熟肉。

 王致和

创建时间:1669年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县举人,1669年进京会试落第滞留京城,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王致和”臭豆腐以其细、腻、松、软、香倍受钟爱。

 穿戴

瑞蚨祥

创建时间:1876年

1876年年仅25岁的瑞蚨祥掌门人孟雒川在大栅栏开店,到清末民国初年,瑞蚨祥已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经营绸缎、呢绒、棉布、皮货、化纤、民族服装服饰。

 盛锡福

创建时间:盛锡福始创于1911年

王府井大街盛锡福帽店是北京着名的老字号,最早它是天津盛锡福总店的一个分号。盛锡福帽子以其用料考究、手工制作、做工精细、品质优良而着称。

 戴月轩

创建时间:1916年

戴月轩笔店创始人姓戴字月轩,每制作一支湖笔要经过多道工序,达到内优外美、笔头尖、齐、园、健四大特点,支支有笔锋,深受书法家和画家的信赖。

梁实秋小时候的生活

金糕就是山楂糕,制做金糕始于清代中叶,是北京传统风味食品。当年慈禧太后爱吃这一口,专门派人出宫买山楂糕。慈禧太后吃过泰兴号的山楂糕后觉得味道不错,只是山楂糕这名字不雅,赐其名为金糕。当时北京有两家最出名的金糕店:泰兴号和富川斋,这两家山楂糕的做法不同各有特色。泰兴号的金糕做时加白矾,金糕色如胭脂,明光透亮,但一般放不过伏天;富川斋的金糕是用祖传秘方做时不加白矾,金糕色泽金黄,能一直吃到过伏天。虽然两家金糕店掌柜都姓张,但人们只把泰兴号叫做金糕张。不是说富川斋的金糕做得比泰兴号差,而是泰兴号沾了“老佛爷”的光。泰兴金糕庄生产的金糕与信远斋的酸梅汤、通益斋的秋梨膏齐名。“泰兴金糕庄”1956年公私合营由老掌柜张元泰的侄子张仲衡经营,张仲衡1964年去世后泰兴金糕庄合并到骡马市前门食品厂,后又叫宣武食品厂。

金糕有许多品种:八宝金糕、桂花蜜糕、改良花糕和水晶金糕等,味道有别,各具特色。八宝金糕即往金糕中加入一定量的果脯、果浆等,外表美观,吃起来风味独特。桂花蜜糕是往金糕中加入少许鲜桂花,味道清香,以甜为主,不甚酸。改良花糕是把金糕用模具制成各种形状,常见的有八仙人、老寿星、孙猴、八戒、唐僧等传说中的人物,如同面人一般,惟妙惟肖。水晶金糕更是独具特色,它一般制成1厘米左右厚的片状,透明性很强,拿在手中可以清楚地看见对面的人和物。

糖葫芦的制作方法。

节选自《梁实秋传——沧欢悲歌》网址://.lantianyu.net/pdf29/ts031023.htm

当一个人逐渐脱离婴儿期完全蒙昧无知状态,开始对周围环境朦胧地有 所体察并能作出反应时候,他最早接触到的人事生活肯定是至关重要的。 人这一辈子,许多大事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以至完全丧失印象, 唯有童年时代的经历终行难忘。

梁实秋在这个世界上,最早“认识”的,是他的父母。 他的父母一共生了十一个孩子,梁实秋是家庭中的老四,上面还有一个

哥哥和二个姐姐。父亲给他取名梁治华,字实秋。孜子虽多,但父母的爱是 宽厚无边的。小时候的梁实秋充分享受过其乐融融的天伦之乐。

父亲梁咸熙先生原籍河北大兴县,幼年时身世孤苦,幸被梁芝山领养为 子,得以上学读书。启毕业于京师同文馆之后,即供职于京师警察厅。其人 有教养,不守旧,在旧时代知识分子中是比较难得的人物。在家庭中,父亲 也很开明,对旧的传统道德中的精华及新时代的文明取兼收并蓄的态 度。父亲很温和,对孩子很少疾言厉色过,但要求很严格,他强烈地期望自 己的孩子中有能干成大事业者。

对待儿时的梁实秋,父亲好象特别钟爱,公余有暇,常带他去厂甸游玩, 那里热闹繁华,百货云集,有数不清的旧书铺、古玩铺、玉器摊等。至则父 亲如入宝山,每次总要买回一批数目可观的书籍、古董。一年临近春节时, 父亲带梁实秋到了厂甸,那天游人特别多,“不少人故意起哄,因为里面有 的是大姑娘、小媳妇。父亲手里抱了好几包书,顾不了我。为了免于被人践 踏,我由一位身材高大的警察抱着挤了出来。”虽然有惊无险,但也足够令 人心惊胆战的了。梁实秋牢牢地记下了这一幕,好长时期后,一提起厂甸, 还不免谈虎色变。

实具在,更勿庸词费。梁实秋 胃口极好,在清华学校读书时,曾创下过一顿饭吃十二个馒头、三大碗炸酱 面的记录。他开玩笑说自己很羡慕长颈鹿,有那么长的一段脖颈,想象食物 通过长长的颈子慢慢咽下去时“一定很舒服”。

按照正理,粱家虽非钟鸣鼎食之家,可以锦衣玉食;但在北京总算是中 产阶级,有固定产业和收入,远非市井间啃窝窝头之辈可比,在饮食上大可 以放开手脚。然而并不,中国旧时代持家过日子的传统在他们这个家庭中也 被严格的遵循着。平时他们自奉极俭,几乎永远是早晨一顿烧饼油条,中午 和晚上,则各来上一顿面条,一顿米饭,很少变化。为了表示不忘昔日的困 苦,每到春天榆树上结满榆钱时,还要以玉米面或小米面和以榆钱做糕,“全 家上下聚在院里,站在阶前分而食之。”

正因为这样,梁实秋自小就培养起对烧饼油条的浓厚情趣。那时候,北 京人管油条叫油炸鬼。考证起来,和一桩历史公案还大有关系。鬼者,桧也, 一音之转。油炸鬼就是油炸秦桧。可见天日昭昭,千秋万代自有公心。

北京的烧饼油条种类很多,烧饼有螺蛳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驴

蹄儿等,油条有麻花儿、甜油鬼、炸饼儿等。梁实秋小时候几乎每天早上都 要吃上一套烧饼油条,他说:“对于烧饼油条从无反感,天天吃也不厌。” 尤其是在吃螺蛳转儿夹麻花儿的时候兴趣更浓。扳开螺蛳转儿,夹进麻花儿, 用手一按,咔吱一声麻花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思,”他以为算得上是 “一绝”。直到晚年在台湾时,他和著名京剧研究家齐如山先生忆起故都的 烧饼油条,两位老者犹为“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而怆然若失。齐老先生为 了重新体验一下这往昔的情趣,曾于某日到当地一炸油条摊前,请其特为加 工一套,并且说:“我加倍给你钱,”但得到的回答却是:“你有钱?我不 伺候!”使老人为之不怡者累日。

粱家又究竟是中产之家,到底还是可以讲究一番的。每隔一段时间,就

要制做一些特殊的食品,全家共同享用一回。但,即使在这时候,除了不更 事的孩子,这里的“讲究”也不是狼吞虎咽的大肆饕餮一顿完事,而是通过 制做和享用,慢慢从中体味那点乐趣。

粱实秋的母亲是个烹饪高手,有好多拿手的绝技。一般时候她是不下厨 房的,但如经父亲“特烦”,也可以挽起袖子亲操刀砧,“做出来的菜硬是 不同”。所以,每逢大家庭聚餐,也是母亲最忙碌的时候。梁实秋记忆十分 清楚的,是一次合家喝核桃酪。起因是这之前父亲带领全家人到以核桃酪闻 名的玉华台吃午饭,祖孙三代,济济一堂,临了,上来一体核桃酪,端的是 “色香味俱佳,大家叫绝”。大家俱狂喜不置,但母亲却淡淡地说:“好是 好,但是一天要卖出多少钵,需大量生产,所以只能做到这个样子,改天我 在家里试用小锅制作,给你们尝尝。”言下大有不以玉华台的手艺为然的样 子。这一来,立即激起了全家人的兴趣。母亲也不负前言,果然在一天做了 一顿令全家人经久难忘的“核桃酪”。在梁实秋的印象中,母亲做的核桃酪, “微呈紫色,枣香、核桃香扑鼻,喝到嘴里粘糊糊的、甜滋滋的,真舍不得

一下子咽到喉咙里去。” 对于一个真正精于饮膳之道的人来说,绝对不会仅仅去留意食品的原料

精粗、价值几何、是否名贵;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某项食品的沿革、制做、 销行去了解附着于其上的更为内在的文化含蕴。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有必要 走出家门。到市井中间,到联系着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饭馆酒肆中间,才会 更真切地品味到饮食文化的三昧。

而这,正是梁实秋的趣味所在。对北京饮食文化的研究,是他终生乐此 不疲的一个课题。

他曾以极大的兴趣,观察过北京那林林总总、种类繁多、数也数不清的 零食小贩,结果,从中获得很多有趣的发现,他自己也从这些发现中享受到 高度的精神愉悦。

他注意到了最微不足道的北京的“豆汁”。所谓豆汁,不过是绿豆渣经 发酵后煮成稀汤,淡草绿色而又微黄,稠稠的,混混的,热热的,味微酸又 带一点霉味。喝时须佐以辣咸菜。午后啜两三碗,愈喝愈辣,愈辣愈喝,终 至大汗淋漓,舌尖麻木而后止。若在乡下,豆渣只有喂猪的份,乡下人从不 懂喝豆汁。但北京人没有不嗜豆汁的。梁实秋并且十分肯定地说:“能喝豆 汁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北平人。”

北京城里有一种卖“面筋”的小贩很奇特。每到下午,就开始沿街叫卖,

高声喊着:“面筋哟!”他口里喊的是“面筋”,但顾主呼唤他时却须喊“卖 薰鱼儿的”,待到了面前,打开货色一看,垒垒然挑子上摆放的却又都是“猪 头肉”。有脸于、只皮、口条、脑子、肝、肠、苦肠、心尖、蹄筋等等。梁 实秋最欣赏的,是这种小贩“刀口上手艺非凡”。有了顾客时,只见他“从 夹板缝里抽出一把飞薄的刀,横着削切,把猪头肉切得其薄如纸,塞在那火 烧里食之,薰味扑鼻!”梁实秋给予的评价是:“这种卤味好象不能登大雅 之堂,但是在煨煮薰制中有特殊的风咪,离开北京便尝不到。”

与之可以媲比的,是薄暮之后出现在街头的卖“羊头肉”的,真象是一

副对联的绝妙的上下联!卖羊头肉的是回教徒,刀板器皿同样刷洗得一尘不 染,切羊脸子对片出的那一片片薄肉同样是一手绝活。而后从一只牛角里洒 出一撮特制的胡盐,沾洒于肉片之上,包顾客满意。梁实秋对此也有评论: “有浓厚的羊味,可又没有浓厚到膻的地步。”

最普通的馄饨,在北京也别具风味。馄饨何处无之,但在梁实秋看来,

“北平挑担卖馄饨的却有他的特点”。“馄饨本身没有什么异样,由筷子头 拨一点肉焰往三角皮子上一抹就是一个馄饨,特殊的是那一锅肉骨头熬的汤 别有滋味,谁家里也不会把那么多的烂骨头煮那么久。”

还有零食小贩的叫卖,又是北京的一绝。艺林中的侯宝林、郭启儒前辈 曾在他们著名的相声小段中,对北京各种小贩的叫卖进行过惟妙惟肖的模 仿。那是艺术家再创造后的艺术。而实际上许多零食小贩的叫卖本身已经达 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只消照原样搬上舞台,便自然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 梁实秋早注意及此,通过细心观察,他发现北京零食小贩的叫卖似乎与京剧 的流行还大有关系,并且能区分出不同小贩的不同声口、不同韵调、不同节 奏,“抑扬顿挫,变化颇多。”但大体而言,其主要类型不外以下三项:“有 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

这里更要紧的,是梁实秋把这种叫卖同平民百姓的生活及深层的心理活 动联系了起来,以至视小贩的叫卖声为普通百姓不可或缺的一项日常生活内

容,蕴含其中的那种微妙的文化——心理内涵因之而凸现出来。他生动地描 述说:小贩的叫卖声“在白昼给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给 寂静的夜带来一些凄凉。细听小贩的呼声,则有直譬,有隐喻,有时竟象谜 语一般的耐人寻味。而且他们的吆喝声,数十年如一日,不曾有过改变。” 为了说明小贩们的叫卖声对人们深层心理产生的微妙影响,染实秋举了 卖“水萝卜”的小贩为例。颜色鲜艳的红绿萝卜,是北方的一种特产,甘脆 而多汁,“对于北方偎在火炉旁边的人特别有沁人脾胃之效。”干这一行买 卖的小贩多是在冬季夜定后才出来。北方苦寒,冬夜特别寂静,但听得门外 一阵阵北风呼啸。这时,从街巷深处传来的那一声声悠长的“萝卜——赛梨

——辣了换”的呼喊声,真如从地狱底层发出的呻唤,其声清而厉,在卷子 里长时间的回荡,似包含了无限的凄凉。

梁实秋晚年回忆到北京零食小贩的叫卖声说:“我如今闭目沉思,北平 零食小贩的呼声俨然在耳,一个个的如在目前。”对一个高层次的“文化人” 的心理能产生如许影响,这一现象本身就揭示了其中所具有的文化意义。

梁实秋对北京饮食文化的观察,远不止以上这些。他在年龄稍长后,还 不断走出家门,深入到具有更高生活浓度的饭馆酒楼。在那里,他看到的是 另一番景象。凭着良好的悟性,他从中愈加深切地感受到许多较之其它民族 都不相同的本民族性格的特殊之处。

在北京,最有名的当然要推烤鸭(但梁实秋指出北京人并不叫烤鸭,而

叫烧鸭)。古诗人严辰有《北平风俗杂咏·忆京都词》十一首,其中第五首 为:

忆京都·填鸭冠寰中 烂煮登盘肥且美, 加之炮烙制尤工。 此间亦有呼名鸭, 骨瘦如柴空打杀。

限于诗体不便描述,诗人在这里对烤鸭的制做过程只是概乎言之,语焉 不详。梁实秋的叙述那就详细多了,从他对这道名菜出笼过程的刻画中,人 们准能领略到超越出品尝佳肴本身以外的许多事理:

鸭自通州运到北平,仍需施以填肥手续。以高粱及其他饲料揉搓成圆杀

状,较一般香肠热狗为粗,长约四寸许。通州的鸭子师傅抓过一只鸭来,夹 在两条腿间,使不得动,用手掰开鸭嘴,以粗长的一根根的食料蘸着水硬行 塞入。鸭子要叫都叫不出声,只有眨巴眼的分儿。塞进口中之后,用手紧紧 的往下捋鸭的脖子,硬把那一根根的东西送到鸭的胃里。填进儿根之后,眼 看着再填就要撑破肚皮,这才松手,把鸭关进一问不见天日的小棚子里。几 十百只鸭关在一起,象沙丁鱼,绝无活动余地,只是尽量给予水喝。这样关 了若干天,天天扯出来填,非肥不可,故名填鸭。

中国古代仁者有“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的传统,与 梁实秋在这里叙述填鸭时所流露的心情正不无相同之处。

不过话说回来,在北京饭馆里吃饭、确是特别富有情趣,顾客花了钱不 仅可以饱口腹之欲,而且难得的是,最后还能落一个良好的心境,在精神上 也得一番享受。

在玉华台吃汤包就具有这种效果。 比起别处的包子,玉华台汤包的特别之处是扁、软、多汁,因而吃法也

另有讲究。包子连笼屉上桌,热气腾腾,下垫一层蒸笼布。汤包便软塔塔的 塌在蒸笼布上。取食时必须眼明手快,抓住包子的皱褶处猛然提起,包子皮 骤然下坠,“如同被婴儿吮瘪了的乳房。趁包子没有破裂赶快放进自己的碟 中,轻轻咬破包子皮,把其中的汤汁吸吮下肚,然后再吃包子的空皮。初试 身手的人,往往是又怕烫手,又怕弄破包子皮,犹犹豫豫,不敢下手,而结 果必定是皮破汤流,一塌糊涂。梁实秋认为吃这种汤包的乐趣,“一大部分 就在那一抓一吸之间。”他给人讲过一个故事,说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据向 一张桌子吃汤包,其中一位一口咬下去,包子里的汤汁照直飙过去,把对面 客人喷了个满脸花。但肇事的这一位毫未觉察,仍旧低头猛吃。对面那一位 也很沉得住气,不动声色。倒是饭馆的伙计看不上眼,急忙拧了一个热手巾 把递了过去,那位客人徐徐言道:“不忙,他还有两个包子没吃完哩!”虽 是笑话,却也饶有深趣,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北京吃的学问之一斑。

以爆双脆闻名京华的致美斋,爆羊肚也是拿手绝活。他们讲究“三爆”。 不勾芡粉,只加一些芫荽梗和葱花,清清爽爽,是为盐爆;勾大量芡粉,粘 粘糊糊,可做油爆;清汤汆煮,完全本味,叫做汤爆。三种吃法,各极其妙。 梁实秋长大成人后到美国留学,说自己在海外“想吃的家乡菜以爆肚几为第 一。”1926 年夏他留学三年回来,到北京车站下了车,没有回家,却一径步 行到煤市街致美斋,一口气把油爆盐爆汤爆全都吃遍,酒足饭饱,志得意满, 这才“大摇大摆回家。”后来还自我招供是“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余年犹 不能忘。”

信远斋的酸梅汤在北京人的口碑中也极佳,是梁实秋最爱去的地方之

一。关于酸梅汤,近人徐凌霄在《旧都百话》中有如下记载: 暑天之冰,以冰梅汤为最流行?昔年京朝大老,贵客雅流,有闲工夫,

常常要到琉璃厂逛逛书铺,品品骨董,考考版本,消磨长昼。天热口干,辄

以信远斋梅汤为解渴之需。 逛书铺、品骨董、考版本之余,来上一杯酸梅汤以消永昼,真是风雅的

要命,象是一群活神仙。但梁实秋喜爱信远斋的酸梅汤完全异于是,他爱的

是那份清洁,当然也还有味道:“上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 比起肥甜脆美的异羞珍错,另是一番风味。他说自己远道去喝信美斋的酸梅 汤,每次都“不是为解渴,是为解馋。”后来,他竟异想天开地提出了这样 一个问题:“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动脑筋把信远斋的酸梅汤制为罐头行销 各地,而一任‘可口可乐’到处猖狂。”

在北京,最有民族特色的食品,恐怕要数“满汉细点”了。什么萨其玛、 蜂糕、花糕月饼,翻毛月饼,还有大八件、小八件等等,种类繁多,花色多 样。但梁实秋对这类点心印象一概不佳,以为无足称者。只对其中一种俗称 “桌张”的满州饽饽,由于其用途的特殊,曾经产生过较高的兴趣。按满族 人习俗,家里有了丧事,便以“桌张”做祭品。所谓“桌张”,不过是一些 半生不熟的白面饼子,稍加一些糖,一迭迭地码在一起,有好几尺高,放在 灵前供台上的两旁,可壮观瞻,但不堪食用。依照满俗,凡本家姑奶奶之类 的亲属没有不送这种祭品的。丧事过后,弃之可惜,照例分送亲友以及佣人 的小孩。童言无忌,径把这种食品称作“死人饽饽”。梁实秋小时候曾多次 有幸分得数枚“死人饽饽”,放在火炉口边烤熟,“啃起来也还不错,比根

本没有东西吃好一些。”不过推想起来,这类食品原本不可讲究味道,它之 引起儿童的兴趣,完全在于蒙罩其上的一种莫明其妙的神秘色彩。

北京那独具地方传统特色的饮食之道对梁实秋的影响是太深刻了,他是 那么熟悉那里的一切,象致美斋的煎馄饨、锅烧鸡,厚德福的瓦块鱼、铁锅 蛋,东兴楼的乌鱼钱,正阳楼的蟹,以至六必居的酱菜——据说“六必居” 三个字还是严嵩的手笔呢!有哪一处梁实秋谈起来不是如数家珍!北京,在 他看来,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包含了无限丰富人文物理内 容的、暖融融、热烘烘的实体!

五、书画、篆刻、风筝、京戏

按照梁文事先生提供的资料看,梁实秋小时候的兴趣特别广泛。他之后 来能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随时进行自我调节,保持精神状态的平衡,大概与 这种水平相当高的综合修养有一定关系吧!

他终生喜欢书画艺术。成年以后,能写一手漂亮流畅的字。在台湾,他 写的不少条幅,后来都成为墨宝被人珍藏起来。他欣赏水平也很高,常常叹 息:“右军的字实在无法学得到。”他的画也饶有奇趣,一如他脍炙人口的 文章,自然隽永,情理横生。然而,应该说,不管是书法还是绘画,他所达 到的水平都得益于小时候的良好功底。六七岁的时候,他就在父母督导下描 红模子、念字号儿。描红模子又叫描帖,就是以毛笔把红色字帖描黑,帖上 的字不外什么“上大人孔已己化三千”、“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以及 “王子去求仙丹成上九天”之类,文意似懂非懂,但在长时间的描模揣磨中, 却也逐渐滋长起浓厚的兴趣。以至一日和兄弟姊妹围坐在炕桌周围做日课 时,一时兴起,一拱腿把个炕桌整个地掀到了地上去。上小学时,有幸得列 于一位名叫周士棻先生的门墙。周先生写得一首好柳体,对学生书法课要求 特严。就是在他手里,梁实秋练出了一手流利的行草,同时也能写“墨大园 光”的大楷。小学毕业考试时,恰值京师学务局长亲临视察,看见梁实秋“写 的好大个的草书,留下了特别的印象”。榜发之后,竟因此而赫然高居榜首。 得到的奖品也最多。汁有“一张褒奖状,一部成亲王的巾箱帖,一个墨合, 一副笔架以及笔墨之类”。

对于绘画的兴致,也在小时候就已培养起来。父亲可能是记起了孔夫子

“因材施教”的遗训,看梁实秋着迷般地喜爱绘画,特意专为他买了一部《芥 子园画谱》。也是在那次小学毕业考试中,图画课让学生自由命题,梁实秋 画的是一张《松鹤图》,“斜着一根松枝,上面立着一只振翅欲飞的仙鹤”, 自以为“章法不错”。成年以后,他画梅,画山水;七十多岁时与韩菁青从 热恋到最后圆满地结合,期间画过不少幅《菁秋戏墨》,构思新颖,笔法老 到。这时当然已更进一境,上升到了艺术创造的境界。但说起来,最基本的 功夫还是在小时候学到的。

梁实秋还学过治印,于金石一道颇有造诣。年青时镌刻了不少图章,连

同他平日收集的一些精品,都珍重地收藏于北京老家里,但乱离中全都散佚 净尽。只有几枚为他特别嗜爱的,随身带了出来。其中有两颗闲章,一个是 “读书乐”,一个是“学古人”,他自称“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我读书, 教我作人”。他还保有一颗镌有颜延之“深心托毫素”诗句的闲章,也非常 珍爱,以为“与春韭秋松有同样淡远的趣味”。

说起梁实秋与图章,有两件事特别有趣。他有一位出版家朋友,一次与 人争吵,对方讥讽他道:“汝何人,一书贾耳!”这句话深深刺伤了这位出 版家的自尊心,他把这事告诉了梁实秋。梁实秋给他讲了郑板桥的故事,说 郑板桥有一方图章,文曰“七品官耳”,那个耳字非常传神,“建议他不必 生气,大可刻一个图章‘一书贾耳’。”并且梁实秋还自告奋勇,当即为他 写好了印文,分朱布白,自以为“大致尚可”。

情之所系,圣贤难免。梁实秋劝别人随遇而安,他自己有时候反倒未必 做得到。他六十三岁时在台湾师范大学退了休,从此再不能“坐拥皋比”, 心头顿时感到空落落的不是滋味。特别有一年要换,他在职业一栏里

填的是“某校教授(退休)”字样,但发下来一看,却光秃秃地变作了一个 “无”字,更觉爽然若失。尽管他也明知教书这种职业并没什么风光,他自 己就曾两次为此大触霉头(一次是碰到一位拐弯亲戚,寒暄中对方问梁实秋 现在“在什么地方得意?”梁告以在某校教书,对方登时脸色一变,顺口说 道:“啊,吃不饱,饿不死。”另一次是在聚饮间,一位刚刚平步青云的权 门显要,喝过几杯酒后,按捺不住,歪头睇视梁实秋说:“你不过是一个教 书匠,胡为厕身我辈间?”一言即出,举座皆惊,主人过意不去,急忙小声 劝慰梁实秋道:“此公酒后,出言无状”),不过一想到自己从此成了“无 业之人”,虽《礼记》上明明写着:“其少不讽诵,其壮不论议,其老不教 诲,亦可谓无业之人矣”。冠冕堂皇,煞是好听,但仍不免恝然自伤。出于 这种心情,后来,他刻了一方图章,文曰“无业之人”!聊以解嘲,且以自 遣。

幼年间,梁实秋还对放风筝“有特殊的癖好”,他说自己“从孩提时起 直到三四十岁,遇有机会从没有放弃过这一有趣的游戏”,为他的童年生活 又增加了一份绚烂与光。

离他家不远,在一个二郎庙旁侧有一爿风筝铺,铺主姓于,人称“风筝 于”,在北京九城小有名气。幼年时的梁实秋,是这爿铺子的经常顾主,在 这里他可以买到自己心爱的各种各样的风筝,象肥沙雁、瘦沙雁、龙井鱼、 蝴蝶、蜻蜒、鲇鱼、灯笼、,蜈蚣、美人儿、八卦、蛤蟆等等,真是应 有尽有。做工也极尽工巧,鱼的眼睛是活动的,可以滴溜溜地转;蝴蝶蜻蜒 的翅膀是软的,能够上下波动,随风摇摆;还有的或装上锣鼓,或安置弦弓, 或二者兼备,放上天后,从遥远的高空可以传来阵阵悦耳的乐声,真正做到 了诗人所描绘的那样:

夜静弦声响碧空, 官商信任往来风, 依稀似曲才堪听, 又被风吹别调中。

对于梁实秋,放风筝是难得的,但又不是单纯的活动,他还同 时以他纤细敏锐的心灵从中感悟到另一番情趣。当他手里牵着长线,把一只 蝴蝶或龙井鱼放到高远的碧空之际,尤其当夜晚把系有小的风筝放上 天空时,仰望红光朦胧,犹如闪烁的星辰,这时候,他双脚虽然站在大地上, 但一颗心却早已飞出躯壳,飞到了另一个奇妙无比的世界。对此,他动情地 记述道:

放风筝时,手牵着一根线,看风筝冉冉上升,然后停在高空,这时节仿 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俯瞰尘寰,怡然自得。我想这也许是自己想飞而 不可得,一种变相的自我满足罢。春天的午后,看着天空飘着别人家放起的 风筝,虽然也觉得好玩,究不若自己手里牵着线的较为亲切,那风筝就好象 是载着自己的一片心情上了天。真是的,在把风筝收回来的时候,心里泛起 一种异样的感觉,好象是游罢归来,虽然不是扫兴,至少也是尽兴之后的那 种疲惫状态,懒洋洋的,无话可说,从天上又回到了人间,从天上翱翔又回 到匍匐地上。

梁实秋的这番话对我们来说具有特殊意义,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个

体心灵的信息,表明一个个体生命正在逐步脱离懵然无知、混混沌沌的童稚 状态。当他牵着风筝如痴如狂地在原野上奔跑的时候,从表象看,与从前那 个别出心裁地捉弄祖父给祖父买“狗屎橛、猫屎橛”吃、读书时蹬翻小炕桌 的儿童原也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区别正在产生。区别就在于,现在, 某种自觉意识正慢慢地在他身上苏醒,一种为人所独有的能力——对世界对 自身的感知能力——正被神奇般地注入他的体力。一旦当这种自觉意识和感 知能力完全成熟,那么,作为人,他才将真正是充实的、完整的。

引导少年梁实秋真正进入艺术思维领域的,还有京剧。诚如他个人所说: “生长在北平的人几乎没有不爱听戏的。我自然也非例外。”京剧,这一最 具有民族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载体,也成为日后他在几种异质文化的交汇、 撞击中进行对比选择的重要参照。

 

冰糖葫芦的做法

糖葫芦有开胃、养颜、增智、消除疲劳、清热的作用。跟我学糖葫芦的做法吧。

冰糖葫芦的做法

材料:山楂500克。

调料:冰糖150克,水150克。

练习:

1.山楂清洗干净,去蒂。

2.将一大块冰糖放入微波炉中大火一分钟,轻轻打碎,立刻碎成碎片。

3.将洗净的山楂用竹签串起来。

4.将碾碎的冰糖放入锅中,倒入等量的开水,中火加热,用铲子慢慢搅拌,加快冰糖的溶解速度。

5.当冰糖全部溶解后,关小火慢慢加热。这个时间有点长,大概七八分钟。(熬过月饼糖浆的人应该很有经验,都差不多,只不过那个里面有柠檬酸,所以从来不凝固。)

6.仔细观察糖溶液的泡沫。当糖溶液的颜色变得有点黄,泡沫又多又密时,就差不多好了。将捆扎好的山楂放入其中,快速滚动,取出后放入抹了油的铁板中,放冷10分钟凝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