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食谱大全 食谱大全

咸菜茨菇汤汪曾祺原文_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ysladmin 2024-05-02 人已围观

简介咸菜茨菇汤汪曾祺原文_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咸菜茨菇汤汪曾祺原文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咸菜茨菇汤汪曾祺原文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1.为啥都说汪曾祺是个真正

咸菜茨菇汤汪曾祺原文_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咸菜茨菇汤汪曾祺原文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今天,我将和大家分享关于咸菜茨菇汤汪曾祺原文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跟上时代的步伐。

1.为啥都说汪曾祺是个真正美食家?

2.咸菜茨菇汤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3.荐书|《人间草木》值得一读的好书

4.上生活的贼船,做快乐的海盗出处

5.谁读过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能否复制过来?

咸菜茨菇汤汪曾祺原文_咸菜茨菇汤 汪曾祺

为啥都说汪曾祺是个真正美食家?

       1920年汪曾祺出生。算到如今,恰好百年。

       他是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也是袁枚之后,中国美食最具发言权的老饕。

       而他生平走过的地方,则串起了中国美食极具象征意义的舌尖地理。

1920年-1935年:高邮?美食的故乡

       汪曾祺的家乡在江苏高邮,这是一个地处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小城,南接扬州,北望淮安。秦始皇灭楚,经过这片遍布湿地沼泽的区域,偶然看到一片干净爽朗的高地,于是置驿站邮亭。高邮之名,由此而来。

       南方人眼中,那里是粗犷的江北;北方人眼中,那里是曼妙的江南;而在美食家眼中,那里则是淮扬菜系的核心区域。

       高邮独特的风物人情,构成了汪曾祺的生平底色和性格特质。他有北方汉子的潇洒不羁,也有江南士子的狷洁内敛。对于饮食,他爱吃油荤,也能品清蔬,中国饮食历史包容、多元的性格,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故乡的美食》是汪曾祺散文的第一篇,炒米、焦屑、咸鸭蛋、咸菜茨菇汤、各种河鲜、各种水禽、蒌蒿,都是南方人耳熟能详的食物,但在他笔下就是这么色香味俱全,淮扬菜粗菜细作,在平凡中见工夫的特质,已经渗透进了汪曾祺的字里行间。

       淮扬早茶是最丰富的,高邮人的早茶是蒸饺、包子和阳春面。虾仁蒸饺好吃,皮薄,汤多,筷子夹一只放到小碟里,淋上一圈醋,低下头,轻轻一抿,肉皮熬制的皮汤立刻充满口腔。虾仁不是广式虾饺的大海虾,而是更鲜美、更具江南风情的小河虾。一只虾饺里能找到四、五个虾仁,和猪肉馅搅在一起,分外诱人。

       高邮阳春面是是一种加碱的水面,和挂面、手擀面都不同,细且有韧性,煮面时要用冷水激面几次,内芯尚是半生的,有嚼劲。

       高邮人还喜欢吃下午茶,一天五顿饭对于富庶的江浙平原、生活节奏缓慢的小城来说并不奇怪。纯肉馅的小馄饨鲜美滑溜,泡在用鸡汤吊的汤头里,足以让午休刚醒,睡眼惺忪的人精神振奋。

       软兜是汪曾祺家宴的必备大菜,也是濒临高邮的淮安特色。所谓软兜,是用烫熟的鳝鱼肉切丝后裹上芡炒,一筷子夹下去,能兜起浓郁的汤汁为美。除此之外,还有生炒的脆鳝,红烧的马鞍桥、焖张飞,明火烧烤的鳝背,大火旺油处理的炝虎尾这些,都是汪曾祺早年,最心向往之的美食。

       当然,作为高邮人,咸鸭蛋是汪曾祺不会落下的。他说家乡的咸鸭蛋?蛋白柔嫩、蛋黄冒红油?,如果用以待客,要连壳对半切开,但自己享用,最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字里行间,都是旧文人的闲情和趣味。

1935年-1937年:江阴?初恋的记忆

       1935年,汪曾祺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了长江南岸的江阴,在南菁中学读高中。

       这座每天守着滚滚长江的浪漫城市,是徐霞客的故乡。汪曾祺后来这样描绘江阴:?每天江里涨潮,城里的河水也随之上涨。潮退,河水又归平静。行过虹桥,看河水涨落,有一种无端的伤感?

       从他叙写江阴水果店的文字,很能窥见朦胧的诗意:?江阴有几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对寿山公园的一家,水果多,个大,饱满,新鲜。一进门,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香。这香味不是时有时无,时浓时淡,一阵一阵的,而是从早到晚都是这么香,一种长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我后来到过很多地方,走进过很多水果店,都没有这家水果店的浓厚的果香。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远不忘。?

       汪曾祺后来还常跟人谈起江阴的一种叫粉盐豆的小吃。把黄豆发到半寸大,用盐炒到酥松,一口嚼下去,化成满嘴细粉,味道香美堪比孔乙己的茴香豆。汪曾祺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涯:?坐在自修室里,喝水,吃豆,读李清照、辛弃疾词,别是一番滋味。我在江阴南菁中学读过两年,星期天多半是这样消磨过去的。?

1937年-1946年:昆明?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日寇入侵。还没有完成高中学习的汪曾祺不得不告别江阴,辗转在淮安、扬州和盐城读书。最终,他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毕业后,他又留在昆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

       多年后,汪曾祺的一篇题为《新校舍》的文章写道:有一位曾在西南联大任教的作家教授在美国讲学。美国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设备条件那样差,教授、学生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能出那样多的人才?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三十年出的人才都多,为什么?这位作家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在大学、以及最初工作,形成真正世界观的这几年里,昆明带给了汪曾祺巨大的影响,他说:?我的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椒在火上烧烧,蘸盐水下酒。?

       一个文弱的、吃惯了江浙甜的年轻人,竟然做出了如此大的改变,可想而知,云贵口味影响了汪曾祺后半生的饮食观。

       云南美食里,汪曾祺最爱的可能是火腿。最美味的是?金钱片腿?,也就是切成薄片的小腿至肘棒的那一部分,当中是精肉,周围是肥肉,带着一圈薄皮。加了云腿作为辅料的汽锅鸡,更被汪曾祺誉为?中国人吃鸡方法的第一?

       和汽锅鸡同列汪曾祺眼中天下第一的,还有昆明的糖炒栗子、昆明的火腿月饼,连最普通的炒鸡蛋,昆明都比别处好吃。

       米线和饵块是种植小麦困难的西南地区,用稻米磨粉制成的模仿面食的小吃。汪曾祺赞叹它们?洁白、光滑、柔软?,比之面条面疙瘩,另有一番风味。

       云贵高原的乳制品也被汪曾祺多次提及,包括被称为乳扇的奶皮子、被称为乳饼的奶豆腐。他饶有兴趣地研究这些食品可能源自蒙古时代的流变?蒙古人的奶制品只是用来佐奶茶,云南则作为菜肴。?这种以历史、地理为脉络,观察饮食源流的眼光,或许已经奠定了日后汪曾祺成为美食大家的基础。

联大时期,汪曾祺(中)

1946年-1948年:上海?最难忘的江南

       抗战胜利后,汪曾祺返回内地觅职,第一站就是当时的东方巴黎上海。

       其实上海距离汪曾祺的家乡高邮不远,无论地方风土、饮食习惯,在云南辗转近十年的他,都觉得非常习惯。以上海为代表,包括苏州、杭州、湖州、无锡在内的许多江南美食,也都是后来汪曾祺念念不忘的,并引以为经典的食物。

       比如他谈吃肘子的那一篇,上来第一句话就是?冰糖肘子、红焖肘子、东坡肘子、锅烧肘子、四川菜的豆瓣肘子,是肘子就行。?

       在汪曾祺眼里,江南四时都有美味,春天要吃新摘的荠菜马兰头枸杞头、初夏要吃肥美的塘鳢鱼、秋天要打野鸭子,切块红烧最好、冬天还有新腌的雪菜,细、嫩、脆、甜。

       而被汪曾祺誉为豆腐里上上品的香椿拌豆腐,更是江淮地区人人会做的家常菜。香椿过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揉盐切碎,拌入豆腐,再加香油。?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汪曾祺和沈从文(右)

1948年:北京?终生寓居之所

       1948年,汪曾祺为了与热恋中的未婚妻团聚,来到当时的北平,在赋闲半年后,终于谋职落户。古都北京,成为他后半生定居的地方,也是他一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城市。

       对北京,汪曾祺的感情是复杂的,他一辈子太多的故事发生在这里。虽然他常常鄙夷这里的饮食,说北京的咸鸭蛋?蛋白像石灰,蛋黄居然是黄的?。但北京的各种风味,恐怕依然是汪曾祺定居于此的理由之一。

       在?炙子?上烤的北京烤肉,是汪曾祺笔下最美的油荤之一。这种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吃法,是拿一根一根铁条钉成的圆板,下面烧着大块的劈材,松木或果木。牛羊肉切成薄片,用长筷子平摊在上面烤。汪曾祺说这种食物?一边大口地吃肉,一边喝白酒,很有点剽悍豪霸之气。满屋子都是烤炙的肉香,这气氛就能使人增加三分胃口。?

       北京的各类菜蔬也有特色,脆嫩有甜味的小水萝卜,凉拌、炒、焖皆宜的扁豆,壳薄开裂的良乡栗子、还有喝了会上瘾的豆汁儿,都在汪曾祺笔下有滋有味。

       汪曾祺还喜欢北京人喝茶的架势。相比家乡江浙地区茶馆?端着?不同,北京人无论贫富,都要早起喝茶,?把茶喝通了,一天才舒服?。汪曾祺说自己喝不惯北京的花茶,但在老舍先生家做客喝的花茶,却让他念念不忘。

汪曾祺全家福

1958年-1961年:张家口?低谷里的作乐

       1958年,汪曾祺被划为右派,下放张家口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这是他一生的低谷之一,但今天留下的照片里,这段时间里的他,笑容却是最灿烂的。

       这是中国旧文人?穷则独善其身?的典型写照。

       土豆是汪曾祺这一阶段吃得最多,也是后来写得最多的食物,他还在当地马铃薯研究站画了一套《马铃薯图谱》,可惜画稿毁于?文革?中。

       因张家口而得名的口蘑,汪曾祺当然也不会放过,他亲手采了白蘑菇回北京做汤,孩子们喝了,都说比鸡汤还鲜。

       张家口距离山西很近,当地还有山西风味的莜麦面。汪曾祺赞美当地最上好的莜面?比白面还细,还白?。

       此外,张家口还比邻内蒙,蒙古风味的奶茶、手把肉,清蒸肉、拔丝羊尾,都是汪曾祺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的风味。?拔丝羊尾外面有一层薄薄的脆壳,咬破了,里面好像什么也没有,一包清水,羊尾油已经化了。这东西只宜供佛,人不能吃,因为太好吃了!?

1987年:美国?另一种眼界

       1987年10月,应安格尔和聂华苓夫妇之邀,汪曾祺赴美国参加国际写作活动,历时三个多月。

聂华苓和丈夫保罗?安格尔

       在美国期间写给太太的信中,他有一半篇幅都在讲做饭吃饭的事。他亲手给美国留学生们包饺子、做鱼香肉丝;给华侨朋友们做白菜丸子汤、拌芹菜、煮干丝和水煮牛肉,获得交口称赞;与美国作家们一起品尝中国风味的茶叶蛋、拌扁豆、土豆片、花生米和泸州大曲。

       从美国回来后,汪曾祺对自己下厨的热情持续升高,并多有独创美味,比如塞肉回锅油条。勾人食指大动:回锅油条极酥脆,嚼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拓宽眼界,中西结合。如果说年轻时的汪曾祺是饕客,那么从美国归来后,他就成为真正上写文字,下入厨房的美味实践者了。

汪曾祺晚年爱好做菜

1989年:福建?山海至味的女婿

       解放前,是在昆明执教期间,汪曾祺结识了同校任教,后来成为新华社记者的施松卿。

       两个年轻人很快相爱,并成为终生伴侣。施松卿是福建长乐人,父亲是南洋侨领,虽然特殊的年代里,汪曾祺并没有机会陪伴太太回乡省亲,但与她相伴终生,还是颇受福建饮食习惯影响。

1989年,汪曾祺初访福建,这位福建人的女婿,终于在临近七十岁的时候,来到了太太的家乡,对于那里的山海至味,他早已了若指掌。

       而面对各种山珍海味,老爷子更是忍不住食指大动:香浓的蚝煎、汤清爽口的西施舌、鲜美的泥蚶;山间所产的石鸡、狗肉、蛇汤总之,没有他不吃的东西。他写道?我吃泥蚶,正是不加任何佐料,剥开壳就进嘴的。我吃菜不多,每样只是夹几块尝尝味道,吃泥蚶则胃口大开,一大盘泥蚶叫我一个人吃了一小半,面前蚶壳堆成一座小丘,意犹未尽。吃泥蚶,饮热黄酒,人生难得。举杯敬谢主人,曰:?这才叫海味!

汪曾祺和夫人施松卿,她曾是新华社记者

1992年:四川?补齐中国美食的最后一课

       川菜是中国美食重要的源流之一,但汪曾祺却一直没有亲身到过四川。早年他写的川菜,都是在昆明、上海、北京吃到的。他自己也说:外地川菜的川味都淡化了,否则当地人吃不消。

       直到1992年,72岁高龄的汪曾祺终于来到四川,并在后来写的《四川杂忆》里,详细记叙了成都、眉山、乐山、洪椿坪和重庆的北温泉、大足各地川菜。补齐了老爷子中国美食地理的最后一课。

川菜尚辣。?是汪曾祺对四川风味最浓缩的理解。他描述了四川放红油辣椒的汤圆:?精瘦肉剁茸,佐以盐、生姜、青葱等为馅。一层红红的辣椒油飘浮在碗里,汤圆吃进嘴,糯、香弥漫,辣、麻交错,特别有味道。?

汪曾祺76岁时的全家福

1997年:到另一个世界,尝更多的美食

       1997年5月16日,汪曾祺对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的、透亮的龙井!?龙井尚未端上,他就已离世。留下了150万字描绘美食的作品,和对中国饮食文化谱系宏大而精微的理解。

       对汪曾祺来说,饮食的意义,是作家与土地的相互馈赠;对后来者而言,饮食是洞察时间、空间流变的一扇大门。

       如老爷子所言:?我劝大家口味不要太窄,什么都要尝尝!?

咸菜茨菇汤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故乡读书笔记汇总7篇

        读完故乡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故乡读后感了!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故乡读书笔记汇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读书笔记汇总精选篇1

        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乡》这篇文章,我最想说说文中的闰土了。

        鲁迅在文中回忆闰土时讲了一个活泼能干的少年形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是一个典型的南方英俊少年形象。在家族的一次大祭祀中,闰土和鲁迅认识了,并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虽然他们家境不同,那时,闰土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他知道许多事,见多识广。而鲁迅家境很好,是个地主少爷。却整天被困在四角的天空里。闰土向他讲了许多稀奇的事:獾猪、刺猬、猹、角鸡、鹁鸪……使鲁迅难忘。

        但二十年后,当他们再见面时,闰土竟然还叫他“老爷!”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二十年了,怎么这样叫?以前是以哥弟相称的好朋友。鲁迅感觉他和闰土间隔了一层透明的屏障,是永恒的,不可破碎的。

        在那时,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等导致闰土十分贫穷,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从书中的外貌描写可以看出,闰土家境十分不好,再加上六个孩子,唉!

        鲁迅的《故乡》还表达了一个意思:自由。自由是美好的。是啊,没有了自由,就算给我1000个亿我都不换,在《少年闰土》片段中,鲁迅写道: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从这一句中我感受到鲁迅在那时是多么渴望自由啊!

        比起现在,我们自由的生活,无忧无虑,丰衣足食。一到下课就和同学们闹,不可能像闰土和鲁迅呢样有着隔阂。

故乡读书笔记汇总精选篇2

        寒假中,我接着空余的时间读了一篇小说——《故乡》,读完《故乡》后,我颇有感触。

        《故乡》这篇小说讲的是鲁迅因为搬家回到了自己离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在故乡中见到了闰土、杨二嫂等人,感到闰土变得麻木了,杨二嫂变得刻薄了,一切都变了。最后,作者在回去的船上想到“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这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

        在《故乡》里让我感触最深的人就是闰土,在六年级上学期里,我们曾学过《少年闰土》一文,我们学过的少年闰土见多识广,活波开朗而又机智勇敢,并且还会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等技能,是鲁迅先生的偶像;而我看完《故乡》,里面的中年闰土真是让我大跌眼镜,中年时的闰土的脸已经灰黄,手又粗又笨,像是松树皮。儿时的闰土和中年的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我觉人在二十的时光是最快乐的,最无忧无虑,最自由自在的,你看鲁迅和闰土小的时候是多么好的朋友啊!可等他们长大之后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分析是因为小的时候不用挑起家庭的重担,可是现在闰土长大了,闰土必须挑起家庭的重任,体会生活的艰辛了,加上那时“人吃人”的社会,闰土已经被逼的,被压迫的麻木了,已经对生活没有过多的期望了,所以他和鲁迅先生之间就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想到这里,我才意识到旧社会的黑暗,意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可怕了。我觉得我们现在的生活比旧社会要好的多。所以,应该更加地珍惜今天的生活,要有一颗责任心,趁现在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自己的微薄之力。

故乡读书笔记汇总精选篇3

        《故乡》这本书是出自大作家鲁迅之手。它揭开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辛。在历经二十年之后,文中的闰土已不是那个活泼可爱的孩童,而豆腐西施的可爱美丽也早就逝去,成了历经沧桑的乡下人。

        《故乡》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莫过于闰土了。因为他少年时期和中年时期完全不一样,简直是天差地别。在鲁迅先生的眼里闰土少年时是一个活泼可爱,勤劳能干的少年。还见多识广,会讲许多有趣的事给鲁迅听,才使鲁迅先生对乡下的生活有了向往。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但是在鲁迅先生和我的记忆中,他是天真浪漫的。

        可在二十年后,他们相遇时,闰土完全变了。一点以前的样子也没有,甚至连少年时的影子也没了。原先紫色的脸蛋,已变成灰黄灰黄,还刻上了很深很深的皱纹,他已失去了从前的纯真,变成了一个可怜呆板的人。我知道这是旧社会人过度的劳动,才变成了这样。原先的健康已变疲劳不堪所取代,他肩上的生活压力太大了,把他压得连背都直不起来。他是多么可怜啊!他看起来不像中年人,更像个老年人。

        在书中,鲁迅先生是这样描写闰土的“他看见我,脸上浮现凄凉和欢喜的眼神。嘴动了动,想要说什么。终于他的神情变得恭敬起来,分明说道老爷……”从这里,我知道长大后的闰土已经知道自己和鲁迅的差距,已经变得自卑起来,已经明白自己和鲁迅再也回不到童年快乐的时光,再也感受不到过去的兄弟情谊了。

        从闰土的身上我知道了旧社会的黑暗,也知道以前劳动人民的苦难。我庆幸自己生在新中国里,我为此感到幸福。

故乡读书笔记汇总精选篇4

        鲁迅,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动的奠基人。

        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闰土会捕鸟、看瓜,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必须回家。一开始,他们还相互送了几次礼物,但后来再也没有见面。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时间对我们学生来说是如此的重要啊!哪一个成功的人浪费过时间,都是争分夺秒的学习,比如说我国的著名数学家阵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中,勤学苦练,阅读了中外的上千本有关资料,通宵达旦地学习,终于成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这可以表明只要珍惜时间,勤学习就会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我们应该珍惜时间,我不是只相信成功人士所说的,我自己也深受体会。我就是因为不懂得珍惜时间,所以每天早上起床的时候总是用各种说法自己多睡一会儿,这样就使我天天上学迟到,不仅受到老师的,还使我失去了许多的早读时间,清晨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也是一个人状况最好的时候,这个时间我错过了,其余时间在读上5小时也比不上早读时的30分钟吧!后来我做了个试验,我在早读时认认真真的读了读书确实是比我在课余的时候记得牢,记得准。我睡觉只是一时的舒畅,而我早点读书不仅对我一生都有益,而且让我养成了早起早睡的良好惯。只要我门学会利用和珍惜时间了,尽管在一小时里珍惜了一分钟都是有用的,你想啊,一分钟确实做不了什么事情的,但是10个小时那就有10分钟了,100个小时里就有100分钟了啊,所珍惜的100分钟可以做多少事情了啊!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谚语大家应该不陌生吧。也告诉我们应当珍惜时间。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瞧,这就是鲁迅先生的名言。

故乡读书笔记汇总精选篇5

        早晨起来,我从模糊的视线里,摸索着桌子上的书,我从桌子上随便拿起一本书便开始读,意识渐渐清晰了,打开书无意之间翻到了一篇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好奇与求知欲,带我去了汪曾祺的“咸菜茨菇汤”的世界。

        我细细地读完了文章,好像有些理解作者的含义了,一到下雪的天气,“我们”家就要喝“咸菜茨菇汤”,而作者总是对“咸菜茨菇汤”没有一点的食欲,甚至更加讨厌喝“咸菜茨菇汤”了。在文章中,除了去老师家过年,他的师母给他炒了一盘茨菇肉片之外,都是很久了,作者又对茨菇有了新的感情。

        作者三四十年没有吃到茨菇了,并不想。因为作者现在吃已经尝不出以前的那种苦味了,因为以前作者对茨菇的讨厌,现在再买来吃也不觉得它很好吃,也没有想吃的想法。有时候作者只想到茨菇的“味”,而作者并不是想茨菇的味道,而是他怀念从前下雪天一家人一起喝茨菇汤的感觉,那种感觉已经使他流连忘返了。

        茨菇汤是作者在小时候“陪伴”他度过的灾难,因为那是粮食不充足,只有茨菇来充当每天的饭菜。而现在经济也发达了,日子也过的好了起来,现在再喝茨菇汤,作者已经说不出任何的感觉了。作者来到了北京的时候,去菜市场想买一些茨菇来炒肉片,可作者家里的人却并不喜欢吃茨菇,所以作者都把茨菇给“包园儿”。因为北京的茨菇出的很少,所以价钱就很贵,作者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整天都以茨菇为“伴”。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说出了一个愿望,他想念家乡的雪,又很想再喝一碗咸菜茨菇汤,看到这里,我觉的作者又对咸菜茨菇汤又有了新的看法,因为小时候对茨菇的讨厌,却在北京想念起茨菇的味道。作者远离故土后,对故乡的思念与难舍的乡情,使作者在自己人生的暮年里怀念小时候的咸菜茨菇汤。

        我读完后,觉得应该珍惜身边的每一样的东西,文章中作者在小时候吃过很多的“苦”,而现在又很想珍惜那种“苦”,所以不管是甜的,还是苦的,到了最后都会懂得珍惜这些“味道”,所以应当珍惜现在,否则就会在失去的时候就珍惜不到了。

故乡读书笔记汇总精选篇6

        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辞”为:“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季老的专业论著,我们难以享用(因我们的学识所限),但季老的散文随笔,却给我们展现了他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一面。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季老的散文集《故乡的二月兰》其中有一篇《神奇的丝瓜》,给我印象深刻,丝瓜,太平常,太普通,我们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它的踪影,但我从没注意过它,直到我读了季老的“神奇的丝瓜”,才注意到丝瓜也有“思想”。季老写到:“我仿佛觉得这棵丝瓜有了思想,它能考虑问题,而且还有行动,它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它能给处在有利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它们疯狂地长;它能让悬垂的瓜平身躺下。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我上面谈到的现象。但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又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丝瓜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从来也没有人说过,丝瓜会有思想。我左考虑,右考虑;越考虑越糊涂。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瓜秧仿佛成了一根神秘的绳子,绿叶上照旧浓翠扑人眉宇。我站在丝瓜下面,陷入梦幻。而丝瓜则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我真佩服季老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日本作家黒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里写到“世之最可惧者,莫若有目不知其美,有耳不闻其乐,有心不解其真,既无感慨,亦无激情……之类也”。我们对我们生活的世界,熟视无睹,对自然界的变化缺乏欣赏,对周边的事件麻木不仁……真真的可悲可惧。“大家”与常人的区别大概就在此吧,我们司空见惯的“苹果落地”,只有牛顿想到了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进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烧开的壶水,为什么会把壶盖顶起,也只有瓦特比别人多问了个为什么,随之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工业革命。

        我们不缺乏生活,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故乡读书笔记汇总精选篇7

        最近我读了一本威尔逊。罗尔斯写下的世界著名小说——《红色羊齿草的故乡》。

        这本书主要写了一个名叫比利的男孩攒了两年的钱买下两只猎犬,公的取名老丹,母的取名小安,并把他们训练成优秀的捕浣熊猎犬,获得捕浣熊比赛冠军后,不幸被山狮攻击,老丹和小安为了保护比利受了重伤,老丹不幸去世后,小安很难过,开始绝食,用最后的力量来到老丹的坟墓,但终究还是永远闭上了那双有善的灰色眼睛,被上帝派来的天使就这样被收回了。他们的墓前永远留着神圣的红色羊齿草…读到这里我就忍不住潸然泪下。

        有爱就有理想和坚持:小比利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两只可爱的猎犬,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这么强的毅力,太让人惊讶了!而我呢?每当碰到难题时,我总是退缩,不去思考,从来没有坚持过,读了文章,我感到十分愧疚,而且每当我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时,我总会问爸爸妈妈,让他们买,虽然我也想过自己攒钱买东西,但攒了三四天就放弃了,而文中的比利呢?他却攒了整整两年的时间,实在是太令人内疚了!

        有爱就有勇敢和奉献:为了训练两只猎犬,比利更是吃尽了苦头,甚至用两天两夜来砍树,把浣熊赶下来,他的一诺千金,更是让我敬佩。而我每当大型考试,我就会对父母说考的好,怎么怎么样?考不好怎么怎么样?但是考得好时,父母会给我奖励,而,考不好时我不会有惩罚,每当考的好得到奖励时,我总会觉得理所当然,而考不好时也早就把那些自己定的惩罚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我想:如果我早点读这本书,我就会早点明白,只要有爱,就有理想和坚持的品质;只要有爱,我们就有勇敢和奉献的精神。虽然为了救比利,老丹和小安永远倒下了,但他们的墓前长出只有天使才能种下的红色羊齿草!他们的精神留在了我心中,永远不会倒下!

荐书|《人间草木》值得一读的好书

       《咸菜茨菇汤》(汪曾祺)

       1、全文以什么为线索?

       (咸菜茨菇汤)

       2、作者在“咸菜茨菇汤”中蕴含了什么感情?

       (对咸菜茨菇汤的怀念,对家乡的深情怀念)

       3、作者很细致地描绘了家乡咸菜的制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表达对咸菜的眷念,对家乡的依恋,突出主题)

       4、文章开始说“对茨菇实在没有好感”,后来又说“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菇汤”,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欲扬先抑,更能突出作者的思乡深情)

上生活的贼船,做快乐的海盗出处

       《人间草木》这本书是我目前读过的书中最喜欢的一本。

        文字真诚,充满正能量和对生活的热情。与一般的散文不同,汪老先生这本书充满烟火气。简直就是老文青们的吃喝玩乐指南。极富生活乐趣。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汪老先生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作家。

       作者汪曾祺先生出生于一个亦农亦商的富裕世家。是当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曾任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富足的家庭,开明的家庭氛围,让汪曾祺先生从小就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他早年的生活印记在他的小说散文风格有直接体现。

       《人间草木》这本是从他创作的大量散文中精选的篇章。大部分是他后半生所作。

        这本书适合放在枕边,空了就拿来就读,是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千万不要在夜晚上读四方食事那一辑里面的文章,否则你可能会流口水半夜起来找吃的。

       这是一本治愈系的书,可以治疗各种不高兴,如果你觉得自己心情压抑,抑郁,读这本书你可能郁闷不起来。

        如果把书比做美女。那么这本书属于那种让人见了觉得耐看,相处起来让人感觉舒服的美女。既不妖娆华丽,也不高冷神秘,更不故作姿态;端庄优雅谈不上,却肯定不是小家碧玉。而是一个有烟火气,懂生活,爱生活的有趣女子。

       《人间草木》这本书分为七大辑,分别是:人间草木、四方食事、脚底云烟、联大岁月、师友相册、平淡人生和文章杂事。

       人间草木讲的是汪曾祺先生的童年生活以及花草树木,各地风物。四方食事讲的是各地吃食。尤其是汪老故乡的美味,多次提到。汪曾祺先生是江苏高邮人,在四方食事里面特别推崇他们家乡的高邮咸鸭蛋,颇以为荣,可对于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却不大高兴,好像他们那地方就只出鸭蛋似的!《故乡的食物》一篇里提到的咸菜茨菇汤几乎是冬日里必备食物,在好几篇文章中都有提到,我没吃过这个,对此很好奇。

        脚底云烟讲的各地旅游时所见各处的著名景点。主要写景点的历史文化。

        联大岁月写的是汪曾祺先生年轻时在云南昆明联大读书求学的难忘岁月,而师友相册主要讲述了沈从文、金岳霖等几位师友的为人处世以及音容笑貌。

        平淡人生讲的是汪曾祺先生的祖父祖母以及父母亲和他自己的家。

        文章杂事主要说了下汪老先生的创作生涯以及小说,小小说的创作。汪老先生的文章好看,有人情味,富有人文情趣。

        汪曾祺先生有一段这样的自我评价:“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间作小考证,亦可喜。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这正是他的特点。

       汪老先生有几样爱好,写字,画画,做菜。别人到一处,都是逛商场,唯独他去逛菜市场。是个实在的美食家。古话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吃食,是人最原始的欲望,爱好美食的人心里住着阳光,带给人温暖和希望。

        一本好书可以抵抗所有悲伤和迷惘。

谁读过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能否复制过来?

       慢煮生活》:上了生活的贼船,就要做一个快乐的海盗!

       “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汪曾祺

       汪曾祺,此前对他的了解并不是特别深,只知道他是高邮咸鸭蛋的代表者,此外,听到更多有关他的谈论是“美食家”,说他各种能吃,各种会吃,各种会做吃的。于是乎,记忆里的汪老,又多了一个身份,美食家。

       《慢煮生活》,书名和生活相关,想必和吃的定有联系,于是,我带着好奇走进了这本书,有些期待总是在你领略过他的美以后才绽放出光彩,没错,看完《慢煮生活》就是这样的感受。

       这本书收集了很多汪老的经典作品,其中有熟悉的《人间草木》、《葡萄月令》、《故乡的食物》等等,还新增了一些非常罕见的篇目,据说是汪老的珍藏作品。总之,看完了是一种享受,视觉的美、听觉的乐、嗅觉的香、让你无时不刻都在心动。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花花草草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植物,心情好的时候,驻足停留闻闻花香,心情糟糕的时候,谁还愿意去搭理这些有的没的。可是,在汪老的笔下,这些花草,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都是可爱的。

       冬天的树,秋天的花,还有草木虫鱼鸟兽,一切都欣然开着、笑着、闹着,兀自美丽。多得不说,我这就带你你去汪老的花园看看:

       有香气渗人的栀子花、甜俗的白兰花、幽静的珠兰、短命的牵牛花,还有可怜的秋葵、凤仙花、狗尾巴草、马齿菜、苍耳、巴根草、臭芝麻、车前子、苍耳等等。

       对了,说苍耳的样子很有趣,可那真的算得上是童年时期的阴影,只要你触碰到它,就像癞皮狗一样黏在你的衣服上,得一粒一粒小心摘去,抖都抖不掉,讨厌死了,也不知道当初多少孩子因它挨了大人的揍,如今回忆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其实,生活中的一切事物,自有它美丽的一面。只是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失去了对生活的向往和激情。你的生活并不孤独,周围还有很多可爱的事物,慢一点,他们在等着你欣赏。

       一茶一饭过一生

       “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 杂一点,“南甜北成东辣西酸”, 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应该这样”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时候吃到的美食,逐渐都消失了,不过在汪老的笔下,你又重温了那些年我们馋的咽口水的美食又回来了,那种感觉很奇妙,让你有一种错觉:小时侯吃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

       北京的豆汁儿,高邮的咸蛋,江阴的河豚,湖南的腊肉,勾起馋虫无数,单是看汪老的描述,就觉得要紧好吃。别急,还有呢,淮安的狮子头、辽宁的酸菜白肉火锅、四川的夹沙肉、绍兴的梅干菜烧肉、苏州的乳腐肉、镇江的肴蹄等等,光是看着,就都忍不住咽口水了。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吗?错了,还有呢,家常酒菜还没分享呢,咸菜茨菇汤、拌菠菜、拌萝卜丝、干丝、炒苞谷、松花蛋拌豆腐、芝麻酱拌腰片、拌里脊片、煮毛豆、盐水鸭、水晶肘子,还有汪老自创的塞馅回锅油条等等。

       想吃吗,想吃就对了,不瞒你说,我都忍不住咽了好几次口水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年头有些东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不要反对旁人吃。不要总是一副自己不吃的东西,谁吃,就是岂有此理。

       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老的生活如鱼得水,很是幸福。哪哪都去过,啥啥都吃过,看过的东西皆有情,走过的地方皆有爱,这样的生活,甚是羡慕不已。

       可你以为汪老的生活真的就这么一帆风顺吗?不是的,在喧嚣热闹的世界里、警报不断的轰炸里、下牛棚劳动改造的辛酸里、砌猪圈、刨冻粪、背粮食……这些痛苦和无奈,汪老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诉说。

       相反,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带我们去赏花花草草、去听虫鸣鸟叫、去吃各种美食、去看大山江河。生活,很好玩,是因为汪老有一颗纯朴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看看汪老的朋友,沈从文、金岳霖、还有楼里的大妈们、闹市里的闲民们等等,这群人他们把生活里的痛苦,像喝水一样咽在肚子里,在最艰难的时候还能像太阳一样对着世界微笑。如此温暖,像糖一样温柔。

       其实,人活着,就该有点乐趣,无论是遛鸟喝茶静坐,还是打牌写字读书,都该像汪老笔下的栀子花一样: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管得着吗?

       生活是过得,不是给别人看的,怎么幸福怎么过,在乎他人的脸色,怨天尤人、消沉沮丧、这辈子也就只能这样了。

       说得现实点,看看那些逆势而上咸鱼翻身的人吧,他们其实都特别善于把命运踢过来的冷板凳坐热,然后笑着直面惨淡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

       你一定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儿,喝一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让我陪你读一点汪老的作品吧!

       小时读《板桥家书》:“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 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觉得很亲切。郑板桥是兴化人,我的家乡是高邮,风气相似。这样的感情,是外地人们不易领会 的。炒米是各地都有的。但是很多地 方都做成了炒米糖。这是很便宜的食品。孩子买了,咯咯地嚼着。四川有“炒米糖开水”,车站码头都有得卖,那是泡着吃的。但四川的炒米糖似也是专业的作坊做的,不像我们那里。我们那里也有炒米糖,像别处一样,切成长方形的一块一块。也有搓成圆球的,叫做“欢喜团”。那也是作坊里做的。但通常所说的炒米,是不加糖黏结的,是“散装” 的;而且不是作坊里做出来,是自己家里炒的。

       说是自己家里炒,其实是请了人来炒的。炒炒米也要点手艺,并不是人人都会的。入了冬,大概是过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筛子,手执长柄的铁铲,大街小巷地走, 这就是炒炒米的。有时带一个助手,多半是个半大孩子,是帮他烧火的。请到家里来,管一顿饭,给几个钱,炒一天。或二斗,或半石;像我们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齐,没有零零碎碎炒的。过了这个季节,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让人觉得,快要过年了。

       装炒米的坛子是固定的,这个坛子就叫“炒米坛子”,不作别的用途。舀炒米的东西也是固定的,一般人家大都是用一个香烟罐头。我的祖母用的是一个“柚子壳”。柚子,——我们那里柚子不多见,从顶上开一个洞,把里面的瓤掏出来,再塞上米糠,风干,就成了一个硬壳的钵状的东西。她用这个柚子壳用了一辈子。

       我父亲有一个很怪的朋友,叫张仲陶。他很有学问,曾教我读过《项羽本纪》。他薄有田产,不治生业,整天在家研究易经,算卦。他算卦用蓍草。全城只有他一个人用蓍草算卦。据说他有几卦算得极灵。有一家,丢了一只金戒指,怀疑是女佣人偷了。这女佣人蒙了冤枉,来求张先生算一卦。张先生算了,说戒指没有丢,在你们家炒米坛盖子上。一找,果然。我小时就不大相信,算卦怎么能算得这样准,怎么能算得出在炒米坛盖子上呢?不过他的这一卦说明了一件事,即我们那里炒米坛子是几乎家家都有的。

       炒米这东西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在没有什么东西好吃的时候,泡一碗,可代早晚茶。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郑板桥说“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也是说其省事,比下一碗挂面还要简单。炒米是吃不饱人的。一大碗,其实没有多少东西。我们那里吃泡炒米,一般是抓上一把白糖,如板桥所说“佐以酱姜一小碟”,也有,少。我现在岁数大了,如有人请我吃泡炒米,我倒宁愿来一小碟酱生姜,——最好滴几滴香油, 那倒是还有点意思的。另外还有一种吃法,用猪油煎两个嫩荷包蛋——我们那里叫做“ 蛋瘪子”,抓一把炒米和在一起吃。这种食品是只有“惯宝宝”才能吃得到的。谁家要是老给孩子吃这种东西,街坊就会有议论的。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急就的食品,叫做 “焦屑”。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也像炒米一样。用开水冲冲,就能吃了。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炒米和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 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鞴[革旁换米旁]”。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还小,还在上小学,党军(国民革命军)和联军(孙传芳的军队)在我们县境内开了仗,很多人都躲进了红十字会。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信念,大家都以为红十字会是哪一方的军队都不能打进去的,进了红十字会就安全了。红十字会设在炼阳观,这是 一个道士观。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第二天,没事了,大家就都回家了。

       炒米和焦屑和我家乡的贫穷和长期的动乱是有关系的。

       好了,今天关于“咸菜茨菇汤汪曾祺原文”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咸菜茨菇汤汪曾祺原文”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