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食谱大全 食谱大全
生姜泻心汤_生姜泻心汤的配方
佚名 2024-04-27 人已围观
简介生姜泻心汤_生姜泻心汤的配方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生姜泻心汤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2021-03-25泻心汤系小结2.人参+干姜3.有没有中医可以帮帮我,我一直腹泻肠鸣。医生给我开的保和丸用炙
今天,我将与大家分享关于生姜泻心汤的最新动态,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2021-03-25泻心汤系小结
2.人参+干姜
3.有没有中医可以帮帮我,我一直腹泻 肠鸣。医生给我开的保和丸用炙甘草煮水冲服,服用保和丸后症状加重!!
4.体质调理——上热下寒体质(转)
5.泻心汤总结
2021-03-25泻心汤系小结
一、 三泻心汤,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跟甘草泻心汤
1、柴胡汤的煮法煮泻心汤:先用比较多的水煮到差不多六碗,然后把渣渣捞掉,然后再光煮那个汤,把它收到三碗。
2、柴胡汤在我们中医的归类是所谓的和解剂。因此呢,这个三泻心汤也很自然的就被归类在和解剂里面了。
3、泻心汤的结构,治上面的热跟下面的寒不得交通,所以要调的是寒热升降。
4、临床应用上一旦用了术之后,药物的作用点会被锁定在中焦,而不容易下到下焦。
5、拉肚子,水泻用理中汤,完谷不化、下利清谷用四逆汤。
6、大泻汤里面有必定会用的五味药。我们来说一号药是芍药,二号药是黄芩,三号药是姜(或生或干),然后四号药是大黄,五号药是甘草。如果加上黄连就变成大泻心汤
7、 三黄泻心汤,它主症当然是心下痞
(1)结胸按起来是硬邦邦的。但是,相对来讲,这个心下痞的病,你这个胃的地方啊鼓起来像个气球一样哦。但是按下去它就像个皮球一样,并不是有很实的东西在那里的。那当然它的压痛也是没有那么明显。我想这个痞证的压痛就是他并没有很明显的痛,但是越按进去越不舒服。
(2)三黄泻心汤的基本病机,就是不必去考的中下焦,就是有热邪呢塞在上焦,这样就形成三黄泻心的这个病机。
(3)上火、高血压、觉得脑发胀,其实很多时候都有机会会用到三黄泻心。当然它至少有一个鉴别点是痞证,因为有了痞证比较容易去定义这到底是什么邪气。
二、 15.5 心气不足,吐血,若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 ?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温之。
1、心气不够是指这个人心阴不够,所以这个人是心阴虚所以会阴虚发热,所以这个人才会样子破血妄行。因为当心阴虚而热气太多的时候,处于心气不足的状态,吐血或者流鼻血,除了热气本身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病机存在,就是有瘀。有类似血栓之类的东西塞住了,走不通,所以他才要血找别的管道喷出来。所以他除了热之外还是有瘀的。因此呢,在这里稍微煮过一下的二黄或者三黄泻心汤,本身就相当威力的破瘀药。
2、黄连、黄芩是寒而燥的药,不是寒而润的药。寒而燥的药其实就有破阴的效果。
3、三黄泻心汤本身虽然是消火降火的药,但是它本身也是破阴实的药。
4、一般人可以直接用化瘀药,素食者先吃六味丸滋阴,然后再吃三黄泻心去破那个血。
三、 8.33 ?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黄芩 一两
右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1、热气淤在上头,他甚至这个人是会脑溢血的,有的时候脑溢血之后这个人还停留在三黄泻心汤证的时候,你还要开三黄泻心把他这个热气降下来,脑子才能够血压不那么高哦,脑压会降下来,慢慢自己去吸收掉那些瘀血哦,所以,用的时机是很多很多的。
2、可以回去看看医案。因为就是热气淤在上面。当然后面还有一条是附子泻心,就是比较标准的上热而下寒的体质哦。当然后面还有一条是附子泻心,就是比较标准的上热而下寒的体质哦。
3、《辅行诀》的那个大泻心汤也是退淤血非常漂亮的方子。治的是心慌、心乱,然后胸口啊,这些地方很痞闷,然后嘴巴发苦,舌头脱,然后脸发红,它说面赤如新妆,好像你刚画,涂了腮红一样,然后吐血、衄血、下血,各种因为热所以血被逼出来的状况。
4、三黄泻心治疗流鼻血特别有用。
四、 附子泻心汤证
8.34 ?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 大黄 二两, 黄连 一两, 黄芩 一两, 附子 一 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
1、附子泻心汤对付上热下寒还是蛮好用的。
五、 半夏泻心汤证
1、《金匮要略》17-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1)半夏泻心汤主症还是抓心下痞,:呕而肠鸣,心下痞者。也就是这个人的病哦是心下痞之外,他的征兆是容易呕吐,然后肚子会咕噜咕噜响。?
(2)当你的肠胃道咕噜咕噜响的时候,好像是基本的那种吸收营养的能力不好的时候,它会努力地想要动,变成一种代偿反应。所以肠鸣的话,至少在张仲景的书里面,指向寒证的机会是比较多。
(3)胃发闷、发胀,慢性肠胃炎、浅表型胃炎,轻微型胃溃疡,就都是心下痞的症状。
六、三个泻心汤都有可能会有肚子咕噜咕噜响或者拉肚子的现象,然后心下痞那也是都差不多。 要抓主症的话,心下痞而容易吐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而会一直嗝气出来的,那要吃饱了之后,会有一个气嗝出来的,那个是生姜泻心汤。如果心下痞而烦躁失眠的是甘草泻心汤。
1、半夏泻心汤它的痞我们称之为痰痞--呕利痞
2、吃肉的人呢要虚就阳虚嘛,吃素的人要虚就阴阳两虚
3、体质本来就比较偏虚寒的人,吃泻心汤脾胃很容易倒。所以这种情况的话,一呢就是做一些加减味,二呢就是可能要换到虚劳药。
人参+干姜
一、三黄泻心汤证
1.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个方剂差别不大,主症多半是抓心下痞。压痛没有那么明显的这种胃的地方的胀的感觉、闷的感觉,就是痞证。
2.泻心汤的结构,治则是上面的热跟下面的寒不得交通,调的是寒热升降。
3.三黄泻心汤,它主症当然是心下痞。三黄泻心汤这个“痞”字呢,因为感冒误下,所以邪气内陷压到这边,所以痞。比较是针对感冒的现象引起的痞证来说。
4.脉是关上浮大,有热邪塞在上焦,右手关以上的脉是整个鼓起来的。
二、15.5心气不足,吐血,若衄血者,泻心汤主之。
1.心气不足,吐血或者是流鼻血的人是泻心汤主之。心气不够是指人心阴不够,是心阴虚所以会阴虚发热,人才会样子破血妄行。当心阴虚而热气太多的时候,这样的一个心气不足的状态,吐血或者流鼻血,除了热气本身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病机存在,就是有瘀。黄连、黄芩是寒而燥的药,寒而燥的药就有破阴的效果。所以三黄泻心汤本身虽然是消火降火的药,但是它本身也是破阴实的药。
三、8.33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大者,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主之。
1.三黄泻心汤辩证点:大便偏干,小便黄,心烦。月经闭经也有可能会用到,流鼻血特别有用。
四、附子泻心汤证
8.34 心下痞,而复恶寒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1.附子泻心汤的主症:上半身觉得很热,要扇扇子,出大汗,可是脚哦是要裹棉被的,是觉得脚很怕冷的。就是上热和下寒不得交通的时候,这个三黄跟附子的这个药物是有用的。
五、半夏泻心汤证
1.阳气一向很够,误用了下法,邪气就陷进来,变成心下痞满,吃不下饭,拉肚子,肚子咕噜咕噜响,就是基本的泻心汤证,就是三泻心汤的泻心汤证。
2.一般说这个人胃的机能不好,要抓主症,心下痞而容易吐的,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而会一直嗝气出来的,吃饱了之后,有一个气嗝出来的,是生姜泻心汤。如果心下痞而烦躁失眠的是甘草泻心汤。
3.要知道一下这个人的饮食习惯,才能决定是不是半夏泻心汤的适应症。
有没有中医可以帮帮我,我一直腹泻 肠鸣。医生给我开的保和丸用炙甘草煮水冲服,服用保和丸后症状加重!!
(人参, 干姜) 共16个方剂使用:
半夏泻心汤,茯苓四逆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桂枝人参汤,黄连汤,理中丸,生姜泻心汤,四逆加人参汤,乌梅丸,九痛丸,大建中汤,干姜人参半夏丸,鳖甲煎丸,侯氏黑散,薯蓣丸,人参汤
1.半夏泻心汤:半夏半升(洗)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 2)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第10条.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2.茯苓四逆汤:茯苓四两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3.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干姜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 1)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4.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另切)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
5.黄连汤: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73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6.理中丸:人参干姜 甘草(炙) 白术各三两
? 1)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 2)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396条.大病瘥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7.生姜泻心汤: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 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8.四逆加人参汤:甘草二两(炙)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干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
? 1)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9.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六两子(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檗六两
? 1)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第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11.大建中汤:蜀椒二合(去汗)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 1)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
第14条.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12.干姜人参半夏丸:干姜一两人参一两 半夏二两
? 1)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第6条.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13.鳖甲煎丸:鳖甲十二分(炙)乌扇三分(烧) 黄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妇三分(熬)干姜三分 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一分(熬) 石韦三分(去毛) 厚朴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蟅虫五分(熬) 阿胶三分(炙) 蜂巢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 1)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
第2条.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如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下,宜鳖甲煎丸。
14.侯氏黑散: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穹 穷三分 桂枝三分
? 1)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
第2条.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15.薯蓣丸:薯蓣三十分当归 桂枝 干地黄 曲 豆黄卷各十分 甘草二十八分 芎穷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各六分 人参七分 柴胡 桔梗 茯苓各五分 阿胶七分 干姜三分 白敛二分 防风六分 大枣百枚(为膏)
? 1)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
第16条.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16.人参汤:人参甘草 干姜 白术 各三两
? 1)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
第5条.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体质调理——上热下寒体质(转)
1、简单看,肠鸣下利,一个是生姜泻心汤类,一个是理中汤类。
2、生姜泻心汤呢,主要脾胃虚寒,又有热下注迫肠液形成下利。方子:生姜12克(切)
甘草9克(炙)
人参9克
干姜3克
黄芩9克
半夏9克(洗)
黄连3克
大枣12枚(擘)
,解释为:胃阳虚弱,水饮内停,心下痞硬,肠鸣下利。简单看人参干姜炙甘草半夏温中,黄芩黄连泻热,再个加生姜就是考虑脾胃寒的下陷,一般周边胃寒的我都建议做菜用些生姜。
3、理中汤: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偏向比较单纯的脾胃虚了。
4、保和丸主要以积食伤脾胃为主的,根本没有温中焦的,所以医生加个补中的炙甘草一起。所以要是平时暴饮暴食用可以,不是就不大对症了。胃寒没有干姜温中焦是不行的。
5、简单讲个:好多几年前了,两同学一天约来访,不畅而中午过了才到,我就简便下了个面,炒红薯叶、好像还有回锅肉,吃完后不久一个拉肚子,开始不知道,直到1个小时去了3次还拉稀清水,我一问这有肠鸣,再问平时是不是大便溏不成形偶尔腹泻,从不用姜,确实。就告诉他,薯叶通便,但他脾胃虚寒,我又用多了生姜,看我及另外一同学就没感觉。就告诉用点理中丸平时做菜常加点姜。
所以建议啊,要是之前有伤食,继续再用用目前的。要是没有考虑理中丸啦。
泻心汤总结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种体质,是最复杂的一种了,就是上热下寒,身体里寒热错杂。
这种人的身体里面特别矛盾,上半身就跟有一团火一样,下半身就跟冰窟窿一样。
上面老是冒火,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喉咙经常痛,心里烦得很,这一派热像都集中在上面;
但是再一看下半身,腿脚都是冰凉的,腹部也是凉的,容易拉肚子,宫寒痛经,这一派寒像又集中在身体的下肢。
你说用咱们中医的方法来调吧,怎么都不对。吃点滋阴清热的吧,拉肚子了;如果吃点温热散寒的吧,身体上面上火就更严重了。
所以,这类朋友非常痛苦,说这体质不知道该怎么调了。今天咱们把这个最难调的体质来跟大家分析清楚。
上热下寒的人是这样的,大家自己去对照一下:
上热: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牙龈肿痛,咽喉痛
青春痘反复长
难入眠,容易醒
虚不受补,一吃热的补的就上火
下寒:
双脚常年冰凉
肚脐以下凉
女性会痛经,经量少
心里想吃偏凉的食物,但是吃了很容易拉肚子
舌像最好判别
舌头尖是红的,有些舌边是红色
舌头中下部是白色,有些还有白厚腻苔
大家自己去对,是不是中奖率很高。上热下寒体质在14岁到4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特别多。我来跟大家说说这种体质是怎么形成的。
以女性为例,女子在14岁的时候,体内阳气达到最高峰。这时候体内的心火很旺,肾气也很足,这样子心和肾的阳气相加,导致体内有热。而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热有多宝贵,只想着要凉爽点,就特喜欢吃寒凉的东西,冰镇西瓜啊,冰淇淋啊,沙拉水果啊等等,总之什么东西越寒,她就越喜欢吃。
这些寒凉的食物就进入到胃里,先把胃里的阳气就扑灭了。
胃里的阳气是非常宝贵的。我一直以来喜欢把人放到大自然中去思考,这个胃阳就好比土壤的温度,如果胃里没阳气,就跟土壤没温度是一样的。
土壤没温度之后,大家去想一下,土里还能长出生命来吗?
所以,这些长期喝冷饮寒凉的小姑娘,伤了胃的阳气之后,身体的生命力就在一点点消耗掉,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气血不足。因为脾胃是气血化生气血,胃里没有能量了怎么去化生气血啊。
胃里没有热能之后,消化食物的能力就开始减退了,很多女孩子还经常想着节食减肥的,这样气血就不能满足供应了。
如果只是气血不足还比较好调,更严重的是会出现上热下寒这种错杂复杂的问题。
那胃阳不足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胃火,在中医观念里是属于相火,跟胃火相连的还有肺火和胆火,他们都是相火。这个相火是要下行的,是要把心的热能引到肾水里面去的。
正常情况下是心里面的火要跟肾里面的水相交的,这样火不会太热,水不会太寒。
而现在这个胃火没有了,相火不足了,就没有能力把心火引到肾水里面去了。
心火不能降到水里去了,这样火就在上面烧,水就在身体底下却结冰了。就这样,上热下寒体质开始形成了。
这时候,人往往就非常难受了,就要去找医生来治。但是大部分医生对这种问题是认识不足的,看到你上火就去清火,再是一派寒凉药用下去。大家想想,再用寒凉药的后果是什么? 这样只会更伤胃中阳气啊,仅存的阳气都可能被浇灭。
这样的治疗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只会让身体越来越糟。
身体上面越来越热,身体下面越来越寒,这种体质要调整过来其实不太容易,赤脚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组调理方法。
一、上热下寒体质调理
1、先来说泡脚的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泡脚方:黄连5g,黄芩8g,干姜10g,法半夏10,肉桂5g,艾叶8,炙甘草5g。
这个泡脚方是借了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智慧,我来把方子思路跟大家拆解一下。
既然是上热下寒,那么在调理思路上一定要寒热并用,将上面的热引下来,同时把下面的寒散出去。
(1)、第一梯队,用半夏来把寒热分出来。很多朋友很好奇,为什么身体里的寒和热不能中和呢?一杯冷水倒进一杯开水里面就成了不寒不热的温水,这寒和热是可以中和的,为什么就不行呢?实际上,因为身体里的气机没有形成对流,热在上寒在下,中间没有形成漩涡,所以寒热不能对流。而半夏这个药能消痞,它穿破力量强,能够把寒热错杂的痞结分出来,而且半夏本身是降的,可以把心火往下降。
(2)、第二梯队,用黄芩+黄连来清热。用黄连来清心胃之火,并且苦味的黄连作用力也是降的,可以沿着心胃肾这一条路把火降下来。
然后再配上黄芩,黄芩主要作用在在胆和肺,从右路将相火降下来。这样将上面的火从两条通道一起往下降,最终目的就是要降到底下的水里面去。
(3)、第三梯队,用肉桂+干姜来温阳散寒。肉桂是温热的,能引火归元,作用在肚脐偏下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将引下来的火继续往下引,引到肾水中去。干姜大辛大热,辛味宣散,从左路把气机宣发出去,形成一个圆。同时干姜大热,用来驱除下面的寒气,再配合艾叶温经散寒,艾叶可以温散十二经的寒气,提升散寒的效果。
(4)、第四梯队就是这个甘草,用来调和寒热,让方子里这些药物的气机都能很好运转起来。
这个泡脚方的用方思路基本上是来自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思路。
2、接下来,我们看下运用中药汤剂怎么来调这种上热下寒体质。
在用方上,伤寒论的《甘草泻心汤》最为对证。
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
好,咱们来分析下张仲景先生的这张方子。
咱们在分析上热下寒这个体质的时候火了,主要问题是胃里没有能量了。
(1)、第一步要去建中,把脾胃之土建立起来。用什么来建呢?张仲景用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
张仲景那时候的人参并不是咱们现在这个东北人参,而是党参。所以这个方子里的人参大家看实际情况吧,如果脾胃气虚比较严重可以用人参的,如果脾胃气虚不严重改为党参遵从医圣原方精神不要动它。
人参配上红枣,就可以把中焦稳固住了。
(2)、第二梯队是用半夏来消除胃里的痞结。我们很多朋友知道半夏是化痰的,实际上半夏还擅长消痞。什么叫痞呢?就是痞块硬块。因为胃里寒热交错,这些寒啊热啊就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那咱们现在要来解决寒热的问题,就要把这些病理产物分开,半夏非常擅长消除这些痞块。
(3)、第三梯队,就是寒热并用。用黄连黄芩把心里的热,肺里的热,胃的热清掉一部分,然后引相火下行,用大辛大热干姜来散中下焦的寒气。
所以呢,张仲景之所以称为医圣自然是最高明的。方子有攻有守,寒热并用,针对咱们讲的上热下寒这种体质自然是最适合不过的一张方。
其实呢,经方的这些方子,我们现代人都不太会用,就只简单认为这个方子治什么病,调什么体质这样。
经方里100多个方子,整本书都没出现一个病,如果说治病的话,伤寒论只讲了6个病,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6个。
我们现代人学中医大多数读不透伤寒论,都知道这里面方子都很经典,但是不会用。实际上,如果咱们把这100多个方子都搞明白了,90%以上的病都会治。但是很可惜,我们现代人智慧不够,对经方里面的东西研究不透。
就拿这首甘草泻心汤为例,原文也没说它治什么病,只列了几个症状,就说用甘草泻心汤。我们现代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医圣的意思,实际上,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很多种病症。
比如胃炎,肠炎,胃溃疡,胃粘膜受损,口腔溃疡等等,都是可以用这个方子的。
咱们现代治病的思路实际上是乱了的,而且越来越乱。我们现代分了很多很多的病名,我们就追着这些病名跑,结果一个病就去研究哪个方子最好,研究来研究去,最终发现都解决不了。而伤寒论的治病思路就是化繁为简,把病只分成这么6种,所有的病不管你叫什么病名都逃不出这6经框架,最终都能给你治好。
所以,大家可以去看,我在跟大家分享方子的时候,优先选用的都是经方。自己拟的方也都是根据经方思维来的,大家用起来效果好,道理在这。
泻心汤在伤寒论里面共有三张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其中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差不多,只是在甘草的用量上有点变化,其他都一样。这里大家不用去分这么细,把他们当成一个就行。另外一个生姜泻心汤,是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了生姜12g。
生姜泻心汤:
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生姜12g。
生姜主要是用来和胃止呕,用来散水气。所以,如果是平素胃不好,吃了药容易反胃呕吐,或者胃里水气较多的人,就用这个生姜泻心汤来服用。
一般而言,上热下寒的人,用上张仲景的泻心汤,同时配合给大家的《上热下寒》泡脚方,这样的体质慢慢就会得到改善了。
看到公众号“赤脚说”,觉得挺好,以上摘自“赤脚说”。
三泻心汤,就是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跟甘草泻心汤。主要方剂结构作一个加减。主症多半也都是抓心下痞。我如果该吃半夏泻心汤的时候我吃成生姜泻心汤了,通常也会有效,这个我们如果不说这个三黄泻心汤跟附子泻心汤的话,半夏、生姜、甘草三个泻心汤呢,它的主服法都是要先用比较多的水煮到差不多六碗,然后把渣渣捞掉,然后再光煮那个汤,把它收到三碗。那这样的一种煮法其实是是柴胡汤的煮法。那柴胡汤在我们中医的归类是所谓的和解剂。这个三泻心汤也很自然的就被归类在和解剂里面了。因为它果然是含有寒药也有热药,然后吃下去之后,它希望得到的结果是不寒不热,但是可以帮你交通阴阳的,这样的一个状况。那过去呢从宋本来学习《伤寒论》也不要说宋本就是从张仲景《伤寒论》来学习这个泻心汤的时候,这个人如果这个胃的这个地方啊闷而不痛,就是那个压痛不像这个陷、结胸病那么明显。那这样子压痛没有那么明显的这种胃的地方的胀的感觉、闷的感觉,那就是痞证。那这个痞证他就说,那就不是用柴胡汤而是适合用半夏泻心汤。或许是他的语言是这样子转过来的,所以我们学张仲景《伤寒论》多半会有一个感觉就好像,所谓的半夏泻心汤,像是小柴胡汤拔掉柴胡之后剩下来的东西。它的那个结构上,一方面也是和解剂的结构,一方面药味也是有热药有寒药,所以就像是不走少阳的柴胡汤这种感觉。这是过去的学习《伤寒论》的人对这个方剂的一个认知。可是呢因为我们最近这些年哦,这个敦煌《辅行诀》也出土了,那敦煌《辅行诀》里面呢就会让人看得到哦,这个小阳旦汤是桂枝汤,小阴旦汤的黄芩汤,那黄芩汤加味变成小柴胡汤,桂枝汤加味变成建中汤。所以在这样一个它最原始的这个方剂的族谱已经出来之后,我们只好承认说,现在重新承认说,原《金匮要略》17-10: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的用法:呕而肠鸣,心下痞者。也就是这个人的病是心下痞之外,他的征兆是容易呕吐,然后肚子会咕噜咕噜响。
胃发闷、发胀,医生说我是慢性肠胃炎、浅表型胃炎,轻微型胃溃疡,就是有的没的都是心下痞的症状。
那我一般说这个人胃的机能不好对不对,我们会觉得,你要抓主症的话,心下痞而容易吐的,半夏泻心汤。心下痞而会一直嗝气出来的,那要吃饱了之后,会有一个气嗝出来的,那个是生姜泻心汤。如果心下痞而烦躁失眠的是甘草泻心汤
好了,关于“生姜泻心汤”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生姜泻心汤”,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
上一篇:竹节虾的做法_白灼竹节虾的做法